[实用新型]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17477.1 | 申请日: | 2015-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808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晖;梅增霞;梁会力;刘尧平;杜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9F9/33 | 分类号: | G09F9/33;G09G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王勇;李科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薄膜晶体管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线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晶体管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薄膜晶体管(TFT)是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其作为平板显示器(例如液晶显示器)的关键器件,对显示器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10,其包括在电源V和参考地G之间依次串联的电阻11、薄膜晶体管12和发光二极管13,以及连接在薄膜晶体管12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容14。列扫描信号源17通过薄膜晶体管15连接至薄膜晶体管12的栅极,且行扫描信号源16连接至薄膜晶体管15的栅极,行扫描信号源16上的电压信号用于控制薄膜晶体管15导通或截止。
当需要控制发光二极管13导通发光时,行扫描信号源16的电压信号使得薄膜晶体管15导通,列扫描信号源17通过导通的薄膜晶体管15对电容14进行充电,使得薄膜晶体管12的栅源电压大于其开启电压从而使得发光二极管13导通发光,之后行扫描信号源16给薄膜晶体管15的栅极施加负偏压使其截止。
目前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广泛应用在全透明和柔性显示屏中,其具有性能好、原料成本和工艺成本低等优点。但是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存在大量的电子陷阱态,电子陷阱态在外界能量的扰动下会捕获和发射电子从而带有不同的电荷,最终使得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开启电压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严重偏移。图2是图1中的薄膜晶体管15的转移特性曲线。其中图2中的7条转移特性曲线分别是薄膜晶体管15处于负偏压状态下,在偏压时间0秒、100秒、300秒、500秒、1000秒、3000秒和5000秒测得的。从图2可以看出,薄膜晶体管15的开启电压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
结合图1和图2可以得知,在行扫描信号源16提供的电压信号不变情况下,当薄膜晶体管15的开启电压减小时,薄膜晶体管15的漏源电流会增加,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薄膜晶体管15无法完全被关断,从而造成薄膜晶体管12的栅极电压的改变,最终导致发光二极管13的亮度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导致显示器性能恶化,另一方面对观测者的视力造成不良后果。
另外,由于薄膜晶体管15在99.8%以上时间都是处于负偏压状态,因此薄膜晶体管的负偏压光照稳定性(NBIS,NegativeBiasIlluminationStability)也会影响其开启电压,从而对显示器性能造成影响。
为了使得薄膜晶体管15的性能稳定,目前都是基于材料的本征特性对其掺杂工艺和后处理工艺进行优化,从而改善薄膜性质以及表面或界面质量。尽管如此,氧化物薄膜晶体管还是存在上述问题。另外,在集成电路工艺下,难以保证每一个薄膜晶体管的性能相同,从而限制了其在商业上的应用。因此目前需要一种能使得发光二极管13稳定工作的驱动电路,从而使得平板显示器稳定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稳定工作的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包括:
串联的薄膜晶体管和发光元件;
连接在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之间的电荷存储元件;以及
开启电压可调薄膜晶体管,其源极、漏极、栅极和调节电极分别连接至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列扫描信号源、行扫描信号源和调节信号源。
优选的,所述薄膜晶体管和发光元件依次串联连接在电源和参考地之间。
优选的,所述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还包括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和发光元件串联的电阻。
优选的,所述电阻连接在所述电源和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之间。
优选的,所述开启电压可调薄膜晶体管为双源极薄膜晶体管。
优选的,所述开启电压可调薄膜晶体管为双栅极薄膜晶体管,所述双栅极薄膜晶体管的位于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顶栅作为所述调节电极。
优选的,所述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管。
优选的,所述电荷存储元件为电容。
本实用新型的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中的开启电压可调薄膜晶体管的开启电压不变或基本不变,从而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能长时间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图2是图1中的薄膜晶体管的转移特性曲线。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图3中的双源极薄膜晶体管的转移特性曲线。
图5是图1中的薄膜晶体管和图3中的双源极薄膜晶体管的开启电压偏移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174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体式编程驱动LED平面显示模块
- 下一篇:铁塔号牌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