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下激光加工系统的液膜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63829.X | 申请日: | 2015-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41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清原;龙芋宏;鲍家定;刘鑫;童友群;冯唐高;毛建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26/122 | 分类号: | B23K26/122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欧阳波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激光 加工 系统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下激光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下激光加工系统的液膜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激光加工是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特种精密加工技术。激光细小、高能的光束能满足材料加工的所有基本需求,是宏观和亚微制造的有效工具,特别适用于特种材料加工。
但激光加工不可避免地存在热损伤。尽管超短激光能减少对材料的热损伤,但存在低的材料移去率和高的光子花费的缺陷。近年来,学者们在不断进行减少热损伤的激光加工方法研究,其中,传统的水下激光加工方法是个较好的选择。水下激光加工的方式之一是用水或其它液体来辅助激光加工,工件浸没于液体下,使用溢流装置使工件上的液体流动形成液膜,流动的液体将多余的热量带走。溢流装置形成的液膜保护激光加工过程中的工件,还可以带走激光加工中产生的切屑和因高温产生的气泡,从而减少了对光路的扰动、阻隔,提高了激光的利用率。
但传统溢流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如下缺陷:1、通过调节进水压力、控制水流量来调节工件上的液膜厚度,调节过程会引起液膜的波动和厚度的变化;2、因表面张力的作用,工件上方液膜的液面要高于溢流槽边沿才能溢出,液面是弧面并非平面,液膜厚度是随空间变化的;3、为了保持液膜厚度相对固定,液膜要保持层流状态以避免波动,要求水压的调节及时,但即使配有液膜的测量反馈装置来控制进水压力调节系统,进水压力的改变仍会有滞后现象。
因而,现有的水下激光加工系统,需要能够控制工件上方的液膜,使之厚度可调且液体平稳流动。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水下激光加工工艺的稳定性和提高加工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水下激光加工系统的液膜厚度调节装置,在工件上表面上方设置底面安装玻璃板的回形框,水流在工件上表面和玻璃板底面之间流过,形成厚度恒定的液膜。水流冲走切屑和气泡,液面厚度均匀稳定,保证水下激光加工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水下激光加工系统的液膜控制装置,水下激光加工系统包括工作台和溢流槽,工作台置于溢流槽内,工作台顶面为水平面,溢流槽上缘高于工作台顶面,进水管于底部接入溢流槽,水从溢流槽上缘溢出。片状的工件水平固定于工作台顶面,激光器的激光束聚光于工件上表面。本实用新型设计液膜控制装置配有回形框,其为横截面为回形的框架,回形框底面为密封固定的玻璃板,回形框置于溢流槽内、悬于工作台上方,回形框顶面高于溢流槽上缘,溢流槽内的水面高于回形框底面。与进水管相接的上进水管的支管上缘与玻璃板底面相切,水注入玻璃板底面和工件的上表面之间成为流动的液膜。激光束经回形框的中部孔、玻璃板和液膜,聚光于工件上表面。
所述工作台为长方体,所述回形框的底面为大于工作台顶面的相似矩形,所述回形框的各侧面与工作台的对应侧面平行。
支撑夹的上臂、下臂的一端固定连接,上臂和下臂构成曲尺形,二者之间的夹角为100度~130度。回形框每个外侧面铰接2个支撑夹上臂的上端,上臂与回形框之间有扭转弹簧,弹簧力使上臂旋转靠拢回形框侧面。同一侧面上的2个支撑夹下臂的下端连接同一支撑板,此支撑板与回形框该侧面下方工作台的侧面平行相对。扭转弹簧使处于工作台四个侧面的四块支撑板分别抵于与之相对的工作台侧面,支撑夹使回形框悬于工作台上方。外力克服扭转弹簧的力,抬起支撑板,即可将支撑夹和与其连接的回形框取下。
上进水管连接多根进水支管,进水支管在同一平面上均匀排列,进水支管出水口成一直线,位于玻璃板的一边、且与之同长,进水支管出水口上缘紧贴玻璃板底面。上进水管的进水支管出水口内径为1~2mm,进水支管出口流速0.5~1m/s,多支水流均匀注入玻璃板底面和工件上表面之间。
为调节玻璃板底面与工件上表面的间距,并保证其水平,所述回形框顶面有均布的至少3个贯穿回形框的螺孔,对应的调节螺栓穿过各螺孔、底端伸出回形框底面。为便于调节,调节螺栓顶端可为蝶形螺栓头。
为了便于调节玻璃板的水平,玻璃板与回形框顶面平行,回形框顶面上安装液泡管水平指示器,当回形框顶面为水平时,气泡处于液泡管中心位置。
为了方便收集溢流槽溢出的液体,在溢流槽外套有外溢流槽,外溢流槽上缘高度等于或小于溢流槽高度。外溢流槽底部接出水管,出水管直径大于进水管直径。溢流槽溢出的液体进入外溢流槽,从出水管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638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