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连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60679.X | 申请日: | 2015-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853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肖欣;徐勇;蒋继科;甄帅;吴先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7/02 | 分类号: | F16C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连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连杆。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连杆是曲柄连杆机构中传递动力的重要组件,其作用是将活塞的往复直线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并将活塞承受的力传递给曲轴。为了保证发动机连杆与曲轴连杆颈间形成良好的摩擦副,发动机连杆需要装配连杆轴瓦后,再安装到曲轴连杆颈上。但是,连杆轴瓦在安装好后,随着发动机的运行有发生旋转、滑移的风险,严重时会造成发动机抱死、发动机失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发动机连杆,其能有效减少连杆轴瓦在连杆大头孔内滑移、旋转的几率,同时能够很容易的观察并判断连杆轴瓦是否安装到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发动机连杆,所述发动机连杆的一端设有用于安装连杆轴瓦的大头孔,所述大头孔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片起防滑作用的网纹区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纹区域的粗糙度大于大头孔的内壁上的其他区域。当连杆轴瓦装入连杆后,连杆轴瓦将与网纹区域接触,网纹区域与连杆轴瓦之间形成较大的接触应力,从而防止连杆轴瓦在大头孔中旋转、滑移。
进一步,所述网纹区域具有沿所述大头孔周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两个边沿,所述两个边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连杆轴瓦的宽度。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两个边沿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连杆轴瓦的宽度,在安装连杆轴瓦时,利用网纹区域上的所述两个边沿确定连杆轴瓦的安装位置,能够很容易的观察并判断连杆轴瓦是否安装到位。
进一步,所述网纹区域呈矩形曲面状,所述两个边沿中一个边沿到所述大头孔一端的距离等于另一个边沿到所述大头孔另一端的距离。使得网纹区域位于大头孔的中部,以与连杆轴瓦的安装位置对应。
进一步,所述网纹区域是由设置在所述大头孔的内壁上的两组网纹线相交而成。
进一步,所述发动机连杆包括连杆体,连杆体的一端装配有连杆盖,所述连杆体和连杆盖的相对侧面上均设有一个半圆形凹槽,两个半圆形凹槽组成所述大头孔,所述连杆体和所述连杆盖上均设有所述网纹区域。
进一步,所述连杆体的半圆形凹槽上设有一片网纹区域,所述连杆盖的半圆形凹槽上设有一片网纹区域,两片网纹区域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用化程度高,能够防止连杆轴瓦在大头孔中滑移、旋转,从而减少了发动机抱死、出现致命失效的几率;并且在安装连杆轴瓦时,能够很容易的观察并判断连杆轴瓦是否安装到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杆体与连杆轴瓦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杆盖的A向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杆体的B向视图。
图中:1—连杆体;2—连杆盖;3—网纹区域;4—连杆轴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发动机连杆,该发动机连杆包括连杆体1,连杆体1的一端装配有连杆盖2,连杆体1和连杆盖2的相对侧面上均设有一个半圆形凹槽,两个半圆形凹槽组成大头孔,大头孔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一片起防滑作用的网纹区域3,网纹区域3呈矩形曲面状,网纹区域3具有沿大头孔周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两个边沿,两个边沿之间的距离D等于连杆轴瓦4的宽度C。两个边沿中的一个边沿到大头孔一端的距离等于另一个边沿到大头孔另一端的距离。
具体的,连杆体1和连杆盖2上均设有网纹区域3。如图5所示,连杆体1的半圆形凹槽上设有一片网纹区域3,如图4所示,连杆盖2的半圆形凹槽上设有一片网纹区域3,当连杆盖2通过螺栓安装在连杆体1上时,两片网纹区域3相对设置。上述的网纹区域3是由设置在大头孔的内壁上的两组网纹线垂直相交而成。本实施例中,每组网纹线均是由相互平行的网纹线构成,其中网纹线的间距为0.5mm,网纹线采用激光珩磨工艺加工而成。连杆轴瓦4的宽度C=12mm,网纹区域3上沿大头孔周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两个边沿之间的距离D=12mm。
如图3所示,大头孔用于安装连杆轴瓦4,该网纹区域3在安装连杆轴瓦4时还能够起定位作用。当连杆轴瓦4安装在大头孔内时,应保证连杆轴瓦4在宽度方向上能完全将网纹区域3覆盖,否则,将视为连杆轴瓦4没有安装到位。从而能够很容易的观察并判断连杆轴瓦4是否安装到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606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