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汽车车门限位器的限位杆、限位器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04015.1 | 申请日: | 2015-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82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沈思银;刘刚;邓红兵;朱亮;陈涛;孟辉;沈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宏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C17/12 | 分类号: | E05C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乐珠秀 |
地址: | 40070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汽车 车门 限位器 限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汽车车门限位器的限位杆、限位器和汽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汽车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正不断走进千家万户。汽车消费在注重外形、个性、品味、驾驶乐趣、交流空间的同时也对相关零部件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汽车车门限位器作为车门系统中的重要部件,承担着限制车门开启角度的功能,其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车门能否正常开启。如图2所示,目前,汽车车门限位器组成部件之一限位杆主要制造工艺为通过限位杆嵌件上两工艺孔63定位后进行包塑。该种方式制造出来的限位杆在尺寸方面存在良好的稳定性,但由于工艺孔63的存在,使得限位杆的载荷强度大大降低,严重时可因车门开启力过大造成限位器功能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汽车车门限位器的限位杆,解决上述工艺孔的存在,使得限位杆的载荷强度大大降低,严重时可因车门开启力过大造成限位器功能失效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汽车车门限位器的限位杆,其包括杆体,杆体的一端设有连接孔,杆体的另一端设有凸起;杆体在靠近连接孔和凸起处分别设有方便在包塑工艺中定位的定位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两个工艺定位孔,包塑成型后的限位杆载荷强度大大提高,可有效避免因车门开启力过大造成的限位器功能失效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还公布一种新型限位器,其包括车身连接件、盖板、座板、橡胶弹簧、限位块和上述的限位杆;座板套在限位杆上,且座板的中部靠近连接孔的一侧设有容纳腔;橡胶弹簧和限位块设置在容纳腔内,限位块套在限位杆上,橡胶弹簧设置在限位块与容纳腔内壁之间;盖板盖在座板靠近连接孔的一侧上;车身连接件与连接孔通过铆接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公布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一种新型限位器。
附图说明
图1为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新型限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新型限位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汽车车门限位器的限位杆,其包括杆体,杆体的一端设有连接孔61,杆体的另一端设有凸起62;杆体在靠近连接孔61和凸起62处分别设有方便在包塑工艺中定位的定位槽63,定位槽63对限位杆嵌件无弱化,从而提升了整个限位器的载荷强度,避免车门过开导致的限位失效。最好两个定位槽63设为定位凹槽。优选每个定位槽63的深度为5.5毫米至6.5毫米。
如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布一种新型限位器,其包括车身连接件1、盖板2、座板3、橡胶弹簧4、限位块5和上述的限位杆6;座板3套在限位杆6上,且座板3的中部靠近连接孔61的一侧设有容纳腔;橡胶弹簧4和限位块5设置在容纳腔内,限位块5套在限位杆6上,橡胶弹簧4设置在限位块5与容纳腔内壁之间;盖板2盖在座板3靠近连接孔61的一侧上;车身连接件1与连接孔61通过铆接轴连接,车身连接件1上设有方便与车身骨架连接的通孔。
一种新型限位器还包括防尘垫7;防尘垫7设置在盖板2远离座板3的一侧上。防尘垫7、盖板2、座板3三者之间通过螺栓锁紧。最后盖板2通过上述的螺栓安装在车门内板上。
为了使得凸起62与座板3之间有很好的稳定性,一种新型限位器还包括减震垫8;减震垫8设置在凸起62和座板3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公布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一种新型限位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宏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宏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040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