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导管的留置针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37301.0 | 申请日: | 2015-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643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权;江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湛江健力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58 | 分类号: | A61M5/158 |
代理公司: | 广东世纪专利事务所 44216 | 代理人: | 刘润愚 |
地址: | 524043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导管 留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留置针,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留置针一般包括留置软管、留置针座、延长管座、连接于留置针座与延长管座之间的延长软管、装置于延长软管上的止液夹,而现有的止液夹一般包括夹座、一体装置于夹座上的夹片,夹座穿置于延长软管上,通过夹片与夹座的配合可将延长软管夹紧形成止液。但由于现有的止液夹在夹紧延长软管的过程中由于夹紧的延长软管在止液夹的夹片松开后会有一个回弹,使原夹紧的延长软管形成一个弹性反弹而导致血液回流到留置软管内,造成血液回流而形成血栓,影响留置针的使用性能。同时由于留置软管的尖端是开放的,随病人呼吸和心跳变化带来的压力波动也会出现回血以及血小板和凝血物质进入到留置软管内造成凝血堵管的现象,特别是由于止液夹活动地装置于延长管上,在输液完毕和止液后的过程中,止液夹容易在留置针座上摆动,导致延长软管内的液体产生虹吸作用而将血管内血液回吸到留置软管内,造成血液回流而形成血栓,严重影响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因此现有的留置针一般只能使用1-2天就因为血栓的形成而必须将留置针拔除,更换新的留置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的存在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止液效果稳定可靠、可有效避免血栓形成的具有双导管的留置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双导管的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留置软管、留置针座、延长管座、连接于留置针座与延长管座之间的延长软管、装置于延长软管上的止液装置,其中所述延长软管包括外导管和内管,其中外导管和内管的下端分别与留置针座的进液口连接,外导管和内管的至少一个上端与延长管座的出液口连接,止液装置装置于外导管与内管重合的位置,且该止液装置为可对延长软管上的内管形成持续正压的止液装置。
上述的止液装置为止液夹,且所述止液夹的夹片与夹座之间位于止液夹压触部分的上下触头前部处还设有至少一个具有弹性的具有较大夹紧面积的可对延长软管形成持续正压的弹性压紧装置。
上述的弹性压紧装置可以是与止液夹压触部分的上触头一体形成于夹片上并位于夹片与夹座之间的呈横向U形的弹性夹紧体;也可以是一体形成于夹片上并位于夹片与夹座之间的竖向弹性体;也可以是一体形成于夹片上并位于夹片与夹座之间的中空柱体和装置于该中空柱体内的弹簧的结合体。
其中外导管和内管的上端与延长管座的出液口连接的结构,既可以是上述内管上端与延长管座的出液口连接,外导管上端开口密封固定于内管外侧壁上。也可以是上述外导管上端与延长管座的出液口连接,内管的上端位于外导管内。也可以是上述外导管上端和内管的上端都与延长管座的出液口连接。
为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正压止液效果和避免血栓的形成,保证止液夹不会带动止液夹与留置针座间的延长软管的弯曲或反折,上述止液夹的一端设有可固定于留置针座侧壁进液口上的套筒,止液夹通过该套筒连接固定于留置针座的进液口上,避免因止液夹摆动而造成延长软管的摆动和扭曲现象的出现。此时,为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述留置针的应用范围和实用性,使本实用新型在操作过程中可加大医护人员的操作空间和减少医护人员触碰延长管的几率,避免由于延长软管的摆动所造成的血液虹吸现象。并方便医护人员单手操作,同时左右手操作也同样便利,解决了原来左手为常用手的医护人员,打开夹体用左手难以打开的缺点,同时也可减少止液夹因固定在留置针座上导致的异物感,使其角度与留置针Y形座形成一个三角体,减小止液夹飘出范围,可使手在活动时减少碰撞止液夹触使Y形座的移动的机会,导致的留置软管在血管内反折的机会。上述套筒设置于止液夹上位于止液夹开口端的反方向端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湛江健力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未经湛江健力源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373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