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性能超软电机绕组引接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37240.8 | 申请日: | 2015-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958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陈渊;朱华倩;柳磊;何雨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诸利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04 | 分类号: | H01B7/04;H01B9/02;H01B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刘忠祥 |
地址: | 224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性能 电机 绕组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绕组引接线缆,尤其涉及一种将电机绕组引出电机机壳并与外界电路连接的能柔弯敷设并具有高电性能的绕组引接电缆。
背景技术
电机绕组引接电缆是永久地与电机定子绕组连接并引出电机机壳与电机上接线柱或外界电路连接的一种特殊电缆。它不仅要求耐高温高压,而且要能承受较小的敷设弯曲半径,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耐热耐压和耐溶剂性能。
现有的电机绕组引接电缆主要包括缆芯,以及包覆于缆芯上的绝缘层,绝缘材料通常采用聚烯烃材料、橡塑材料或绝缘漆。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缆芯由多根金属单丝绞合而成,缆芯和绝缘层之间易于形成气隙;加之引接电缆在敷设和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弯曲变形,以及受冷热作用等,又会加大缆芯与绝缘层之间的局部气隙,这种缆芯表面的不平整以及缆芯与绝缘层间隙的存在,使缆芯与绝缘之间不能很好接触,会造成电场集中,导致缆芯金属导体与绝缘层之间发生局部放电。同样在绝缘层表面和护套接触处之间也会出现间隙,也成为引起局部放电因素。因此现有结构中绝缘层内外表面的间隙均能引起电场恶化;尤其对于高压而言,还会导致气隙放电,甚至绝缘击穿。
电机绕组引接电缆在敷设安装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弯曲,这就要求引接电缆具有良好的柔软性,电缆柔软除与缆芯单丝直接关联,还与缆芯单丝的单丝排列、绞合方式相关联。电机绕组在制作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预烘、浸漆和烧焙等处理工艺,而这种处理工艺往往会导致多股引接电缆相互粘连,在分离引接电缆时,绝缘层常常会被撕破或撕裂,导致漏电,直接威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性能超软电机绕组引接电缆,它不仅柔软性好、缆芯与绝缘层间无间隙,而且能避免引接电缆浸漆过程中的粘连现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高性能超软电机绕组引接电缆,包括缆芯以及包覆于缆芯上的绝缘层,所述缆芯由线束绞合而成,该线束由若干金属单丝绞合成;在缆芯与绝缘层之间设有内半导电屏蔽层,在绝缘层上从里向外还依次包覆有外半导电屏蔽层、外护层和防粘层。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若干金属单丝绞合成线束,缆芯又由线束复绞而成,这样不仅利于制作加工,尤其适用大规格引接电缆的生产,而且有利于在绞合过程均匀每根金属单丝的受力大小和弯曲程度,更能实现缆芯单丝的纤细化,从而提高整根引接电缆柔软性。又由于在绝缘层的内外侧分别设置有内半导电屏蔽层和外导电屏蔽层,电缆的内半导电屏蔽层能有效弥合缆芯与绝缘层间的间隙,以及电缆弯曲变形和冷热作用产生的间隙,该半导电屏蔽层使屏蔽的缆芯等电位并与绝缘层良好接触,从而避免在缆芯导体与绝缘层之间发生局部放电。同样处于绝缘层与外护层之间的外半导电屏蔽层也有效弥补了绝缘层表面与护套接触面间的间隙,该半导电屏蔽层既与绝缘层良好接触,也与外护套充分接触,同避免在绝缘层与护套之间发生局部放电。还由于在引接电缆的外护层上喷涂有防粘层,在引接电缆进行预烘、浸漆和烘焙等处理时,不会形成各根引接电缆间的相互粘连,并且很容易分开,在引接电缆分离时不会出现引接电缆的撕裂和撕破现象,杜绝引接电缆的撕裂而漏电,使用更为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所述线束的束绞方向与缆芯的复绞方向相同;线束的绞合节径比大于缆芯的复绞节径比。束绞和复绞方向相同能有效提高缆芯的结构稳定性,使缆芯在复绞和敷设弯曲时均能保持单丝张力和弯曲程度的一致性。束绞节径比大于复绞节距比,又使绞合应力更加合理。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所述线束的绞合节径比为20—25;所述缆芯的复绞节径比为18—20。合理的节径比使电缆具有足够的抗拉伸、耐弯曲等良好的机械性能,既防止松股,又避免相邻单丝嵌入,以确保电缆的扭曲柔性。
优选地,所述线束的金属单丝截面外径d=0.2mm—0.4mm。
优选地,所述内半导电屏蔽层和外半导电屏蔽层为半导电材料挤包层,该挤包层的厚度为0.3mm—0.6mm。
优选地,所述绝缘层为聚四氟乙烯挤包层,绝缘层的厚度为2.0mm—5.0mm。
优选地,所述外护层为玻璃丝或涤纶纤维编织层,外护层的厚度为0.5mm—1.0mm。
优选地,所述防粘层为防粘连喷涂层,该防粘层的厚度为10μm—30μm。
优选地,所述缆芯包括有七股线束,在位于心部的线束上绞合有六股线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高性能超软电机绕组引接电缆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诸利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诸利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372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