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去除油脂厂废水恶臭气味物质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520407762.3 | 申请日: | 2015-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524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何成达;许青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油脂 废水 恶臭 气味 物质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去除污水恶臭气味物质的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去除油脂厂废水恶臭气味物质的设备,属于环保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油脂厂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加工前清洗水、油脂洗涤废水、加工车间机器清洗及地面冲洗水等。此类废水成分复杂,主要含有皂角、磷脂、蛋白质、油、色素等物质,具有有机污染物浓度高、含油量大、杂质多等特点,对环境危害较大,处理难度较高。另外,该类废水由于含有高浓度的易挥发性有机物质,具有浓烈的的刺鼻的哈喇味,对大气环境造成恶劣影响。油脂厂废水的恶臭气味主要由油脂的氧化、酸败导致,恶臭气味物质的种类主要为小分子醛、酮类及羧酸、醇类等氧化物、过氧化物。
目前油脂厂废水的处理工艺较常采用“气浮+厌氧法+好氧法”,该类处理工艺注重控制废水水质,并且在废水水质的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忽视了油脂厂废水产生的恶臭气味问题。油脂废水具有浓烈的哈喇味,并且易挥发、粘附性较大。气浮和好氧法会使油脂废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质逸散到空气中,对大气环境造成持久的恶劣影响。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控制和处理植物油厂废水的臭味,一直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但是,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解决植物油厂废水的臭味,提供一种去除油脂厂废水恶臭气味物质的设备,在良好保持油脂厂废水处理水质的同时,能够去除油脂废水中恶臭气味物质。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去除油脂厂废水恶臭气味物质的设备,包括生物反应器、沉淀池、污泥回流管,其特征是:生物反应器壁上设有废水进水管和溢流口,废水进水管设置在生物反应器壁的下部,溢流口设置在生物反应器壁的上部,废水进水管一端伸入在生物反应器内的底部,伸入在生物反应器内的废水进水管上连接贯通多根均匀分布的支管,每根支管上设有若干出水孔,废水进水管另一端伸出在生物反应器外连接废水源,废水通过废水进水管流入生物反应器内的支管,废水经支管上的出水孔均匀进入生物反应器内,伸出在生物反应器外的废水进水管设有控制闸阀、加药装置,加药装置设有加药管连接废水进水管,加药装置通过加药管、废水进水管向所述生物反应器内加药,生物反应器上部沿内壁设有生物反应器集水槽,生物反应器集水槽连接溢流口,生物反应器内安装有搅拌机,所述沉淀池为上部圆柱形和下部圆锥形连接构成竖流式沉淀池,沉淀池上部壁上设有沉淀池进水管和出水口,沉淀池底部圆锥端设有污泥出口,沉淀池内设有中心管、排泥管和沉淀池集水槽,中心管设置在沉淀池内的中心部位,中心管通过沉淀池进水管连接生物反应器的溢流口,生物反应器内的水经过溢流口连接的沉淀池进水管和中心管进入沉淀池,沉淀池集水槽设置在沉淀池上部内壁上,排泥管上端连接沉淀池集水槽,排泥管下端设置在接近污泥出口处,排泥管上设有三通管,排泥管通过三通管和所述污泥回流管连接所述废水进水管。
所述加药装置包括药剂储罐和计量泵,药剂储罐连接计量泵,计量泵通过加药管连接所述废水进水管加药。
所述中心管下端出口设有反射板,生物反应器溢流口流出的水从中心管下端流出经过反射板的阻挡向四周均匀分布,沿沉淀区的整个断面上升,处理后的水由沉淀池集水槽收集再排入后续处理设施。
所述排泥管设置固定在所述沉淀池内壁上。
所述污泥回流管中设有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回流泵和污泥回流管向所述生物反应器回流污泥,控制生物反应器的污泥浓度为2000-6000mg/L,控制生物反应器内溶解氧0.2mg/L以下,水力停留时间为24h,在所述搅拌机的搅拌作用下,废水从反应器底部螺旋态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被处理,到达溢流口处,废水的恶臭气味物质被去除。
所述三通管设置在所述排泥管上部。
所述生物反应器的高度等于或大于2.5米。
所述搅拌机为双曲面搅拌机或潜水搅拌机,通过搅拌,使泥水充分混合,搅拌机的功率为4-8W/m3。
所述加药的药剂为硝酸盐,用计量泵在进水管处投加药剂,使硝酸盐在进入生物反应器之前与废水混合,投加药剂的量根据废水的COD确定,保证废水中的COD/NO3—N=4.2—4.8。
所述进入沉淀池的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为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077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