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空调压缩机安装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87509.6 | 申请日: | 201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744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行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金龙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32 | 分类号: | B60H1/32;F04B39/00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任重 |
地址: | 2112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空调 压缩机 安装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空调压缩机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压缩机一般通过固定支架直接固定于发动机上,且现有的空调压缩机固定支架的结构十分复杂,导致该空调压缩机固定支架自身的加工和其与空调压缩机及车身的安装难度也非常大,且空调压缩机工作时振动强烈,其发出的噪音在整车噪音中显得特别突出,不仅影响了乘坐的舒适性,而且还对空调压缩机本身造成了严重损害,极大地缩短了该空调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空调压缩机固定支架存在结构复杂、加工及安装难度大、工作时振动强烈、噪音大且会影响到乘坐舒适性和空调压缩机的使用寿命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将空调压缩机四点悬置的新型空调压缩机安装支架,该新型空调压缩机安装支架结构简单,加工及安装难度小,且在空调压缩机工作时能大大减弱其产生的振动和发出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其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空调压缩机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及与支架本体左右两端分别相连的左折边和右折边,且所述左折边、支架本体和右折边一体成型;
左折边的顶端前部和顶端后部分别设有第一缓冲支架和第二缓冲支架,而右折边的顶端前部和顶端后部分别设有第三缓冲支架和第四缓冲支架,且第一缓冲支架、第二缓冲支架、第三缓冲支架和第四缓冲支架均与另设的空调压缩机相连;
支架本体与另设的车身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空调压缩机安装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及与该支架本体左右两端分别相连的左折边和右折边,且该左折边、支架本体和右折边一体成型,大大简化了所述新型空调压缩机安装支架的结构和加工工艺,而且也有助于增强其自身的结构强度,保证空调压缩机安装的安全可靠性。
上述左折边的顶端前部和顶端后部分别设有第一缓冲支架和第二缓冲支架,右折边的顶端前部和顶端后部分别设有第三缓冲支架和第四缓冲支架,且该第一缓冲支架、第二缓冲支架、第三缓冲支架和第四缓冲支架均与另设的空调压缩机相连,即利用第一缓冲支架、第二缓冲支架、第三缓冲支架和第四缓冲支架实现了对空调压缩机的四点悬置安装,从而在空调压缩机工作时能大大减弱其产生的振动和发出的噪音,提高了整车乘坐的舒适性,也有助于延长该空调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上述左折边的顶端左侧设有左翻边。左翻边的设置有助于增强左折边的结构强度,而且还便于其他结构的安装,比如后述的第一缓冲支架和第二缓冲支架。
优选地,上述左翻边的中间位置设有凹槽。凹槽的设置可避免左翻边与其它结构部件之间发生干涉。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上述第一缓冲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一弹性缓冲块,且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分别与第一弹性缓冲块的顶端和底端相连;
第一弹性缓冲块位于上述左翻边顶端,而第一连接杆与上述空调压缩机相连。
在上述结构的第一缓冲支架中,在空调压缩机工作时,因为第一弹性缓冲块位于上述左翻边顶端,这样不仅实现了对空调压缩机的安装,而且还能吸收部分空调压缩机传递过来的振动和噪音,从而达到了减弱空调压缩机产生的振动及噪音的目的;而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分别与第一弹性缓冲块的顶端和底端相连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实现该第一缓冲支架分别与空调压缩机和左翻边的安装,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强该第一缓冲支架减弱振动及噪音功能的作用,因为如果采用一整根连杆代替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会使得该第一缓冲支架的减弱振动及噪音的功能大大降低。另外,为了再次进一步增强该第一缓冲支架的减弱振动及噪音的功能,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弹性缓冲块的顶端和底端均设置有第一弹性垫片,除此之外,该第一弹性垫片还能起到减缓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与第一弹性缓冲块之间摩擦的作用。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进,上述第二缓冲支架包括第二弹性缓冲块,且该第二弹性缓冲块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连接有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
第二弹性缓冲块位于上述左翻边顶端位置,而第三连接杆与上述空调压缩机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金龙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金龙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875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