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路管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62932.0 | 申请日: | 2015-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78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杨允辉;邹文迅;喻少高;陆静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02 | 分类号: | F16L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夹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管路管夹结构。
背景技术
在现代汽车中各类管线路系统成倍增加,但整个车辆的空间变化不大,故此管线路的布置和固定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由于目前汽车很多安全系统都是通过管线路进行控制的,故此管线路的安全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空间狭小也无法与车身固定的部位,管线路之间有可能在运动中存在相互间的接触运动,长期下去存有损坏风险,容易导致制动、转向、供油及电气系统的失效。
常用的措施是在无法固定部位的管线路之间增加支撑管夹,达到相关管线路之间的间隙,确保在运动中不会产生干涉,进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现有的管夹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在管夹1上设计有对偶的倒钩片3,倒钩片3呈现有向管夹底部倾斜的角度,这样很容易将管路2卡入管夹中,实现管路2的固定功能。
现有的管夹结构能够使管路轻松卡入管夹中,实现管路牢靠固定的功能,但由于管夹的倒钩片设计,在拆卸管路时,由于倒钩片的作用,使管路拆卸非常不便,常由于暴力拆卸使管夹倒钩片损坏,管夹功能丧失,同时还会造成管路的大力拆卸而变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对现管夹提出改进技术方案,通过本技术方案,能够实现管路轻松卡入管夹中而牢靠固定,又能实现拆卸的方便性,使管路轻松从管夹中拔出而不至于损坏管夹和管路。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管路管夹结构,包括有管夹本体、管夹安装底座、第一弯折片及第二弯折片;
所述管夹本体与所述管夹安装底座为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弯折片与所述第二弯折片设置于所述管夹本体上;所述第一弯折片的一端与所述管夹本体连接为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弯折片的内表面为圆弧形;所述第二弯折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折片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弯折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折片所包围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弯折片为圆弧形结构。
所述第二弯折片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弯折片的曲率半径。
在所述第一弯折片与所述管夹本体不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一弯曲部。
在所述第一弯折片与所述管夹安装底座之间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侧边与所述管夹本体连接。
所述第一弯折片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弯折片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空隙的宽度自所述第二弯折片与所述第一弯折片的连接处向所述第二弯折片的端部延伸时,空隙的宽度逐渐减小。
在所述管夹安装底座上设置有底座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的管夹的管路夹持部位的结构,通过两个相同方向的弯折片结构设计,实现管路装配与拆卸的方便性,同时本申请只是说明管夹对管路的固定,但并不局限于单管夹的结构,对此管夹进行组合设计可以形式多管夹结构实现固定多个管路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技术管夹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技术管夹结构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管路管夹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管路管夹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管路管夹结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管路管夹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管夹,2管路,3倒钩片,11管夹,12管路,13管夹本体,14管夹安装底座,15第二弯折片,16第一弯折片,17加强筋,18弯曲部,19空隙,20底座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路管夹结构,如图3至图6所示,包括有管夹本体13、管夹安装底座14、第一弯折片16及第二弯折片15;
所述管夹本体13与所述管夹安装底座14为一体结构;本实施例的管夹11为塑料材料采用注塑加工成型,结构及模具设计简单。
所述第一弯折片16与所述第二弯折片15设置于所述管夹本体13上;所述第一弯折片16的一端与所述管夹本体13连接为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弯折片16的内表面为圆弧形;所述第二弯折片1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折片1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弯折片15设置于所述第一弯折片16所包围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弯折片15为圆弧形结构。
所述第二弯折片15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第一弯折片16的曲率半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629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钻井高压管汇减震器
- 下一篇:空调管道卡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