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副车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55311.X | 申请日: | 2015-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265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山珊;阎礁;孙厚勇;黄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09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副车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副车架因其在提升轿车乘坐舒适性、底盘刚度、强度和操控性的优异表现,以及提高整车装配便利性及设计通用性,成为当前主流轿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副车架在满足整车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对整车碰撞的安全性也有重要影响,通常动力总成通过后悬置安装在副车架上,副车架与车身纵梁通过紧固件进行安装,但是,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副车架前梁溃缩吸能,副车架与车身的安装点在碰撞时不易脱落,进而导致动力总成侵入前舱,危及前排乘员的人身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副车架,其能够保证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点在受到碰撞冲击时有效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和所述后横梁之间设置有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弯折诱导槽和第二弯折诱导槽,所述第一弯折诱导槽和所述第二弯折诱导槽相对设置,所述后横梁的前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前螺栓安装孔,所述后横梁的后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后螺栓安装孔,所述前螺栓安装孔上开设有第一裂隙开口,所述后螺栓安装孔上开设有第二裂隙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诱导槽和所述第二弯折诱导槽的断面呈V字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裂隙开口和所述第二裂隙开口为矩形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裂隙开口平行于所述后横梁,且朝向所述后横梁的外侧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裂隙开口垂直于所述后横梁,且朝向所述后横梁的前方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裂隙开口的宽度是所述前螺栓安装孔内径的1/8-1/4,所述第二裂隙开口的宽度是所述后螺栓安装孔内径的1/8-1/4。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时,能够迅速地与车身脱离并沿垂向向下折弯,避免副车架随车身纵梁向驾驶舱方向侵入,保证了乘员的人身安全,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副车架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副车架的轴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副车架包括前横梁1和后横梁2,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之间设置有左纵梁3和右纵梁4,所述左纵梁3和所述右纵梁4优选地设置在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的两端,从而形成框架形式的副车架,所述前横梁1和所述后横梁2垂直于车辆的前进方向设置,所述左纵梁3和所述右纵梁4平行于车辆的前进方向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左纵梁3和所述右纵梁4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弯折诱导槽5和第二弯折诱导槽6,所述第一弯折诱导槽5和所述第二弯折诱导槽6相对设置,当所述副车架受到外力冲击时,所述第一弯折诱导槽5和所述第二弯折诱导槽6能够引导所述左纵梁3和所述右纵梁4产生竖直方向的弯折变形,使发动机向下掉落,从而避免所述副车架车身纵梁向驾驶舱方向入侵,避免伤及驾驶舱内的乘员。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后横梁2的前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前螺栓安装孔7,所述后横梁2的后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后螺栓安装孔8,所述前螺栓安装孔7上开设有第一裂隙开口,所述后螺栓安装孔8上开设有第二裂隙开口。由于所述前螺栓安装孔和所述后螺栓安装孔均开设有裂隙开口结构,因此能够削弱前螺栓安装孔和所述后螺栓安装孔竖直方向的刚度,当所述副车架受外力冲击时时,所述前螺栓安装孔和所述后螺栓安装孔在碰撞力的作用下容易被拉变形,螺栓能够更易于从所述第一裂隙开口和所述第二裂隙开口脱出,从而快速地完成副车架与车身的脱离。
在上述弯折诱导槽及裂隙开口的相互配合下,所述副车架能够与车身快速脱离,同时,使副车架纵梁向下折弯,使汽车动力总成向下掉落,避免其侵入驾驶舱,保证乘员的人身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553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行李箱扭簧安装件及汽车
- 下一篇:四轮变向行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