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消音净化器及发动机尾气净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43456.8 | 申请日: | 2015-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918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07 |
发明(设计)人: | 郭秀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秀龙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F01N3/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2 | 代理人: | 李梦福 |
地址: | 012000 内蒙古自治***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音 净化器 发动机 尾气 净化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废气净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消音净化器及发动机尾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和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车辆数量越来越多,而且汽车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车辆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废气和噪音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是现阶段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动机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合物NOx,严重污染空气,特别是在城市里,大量的机动车辆发动机排出的尾气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为减小车辆尾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多车辆安装有利用催化剂来对尾气进行净化的净化器,不过,由于催化剂只有在达到活性温度之后才能发挥其作用效果,因此,在催化剂达到活性之前的那段时间内,尾气并未得到有效的净化,同时,催化剂使用较长时间后,需要经常更换,增加了使用者的经济成本,此外,目前现有的净化系统均没有根据发动机转速不同来进行尾气净化,发动机转速较高时,废气排量较大,现有的净化器净化效果较差,而且发动机尾气在排放出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噪音,现有的净化装置中均不能对发动机尾气进行消音,所以无法满足人们对汽车尾气净化的需求,实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车辆净化器中的催化剂只有在达到活性温度之后才能发挥其作用效果,因此,在催化剂达到活性之前的那段时间内,尾气并未得到有效的净化,同时,催化剂需要经常更换,增加了经济成本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音净化器及发动机尾气净化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消音净化器,包括净化箱和固定在净化箱底部的液体箱,净化箱一侧通过进气管与发动机排气管连接,净化箱远离进气管的一侧开有出气口,
其中,净化箱内纵向设置三个隔板,隔板上均匀开有通气孔,净化箱内通过隔板由进气管的一端至出气口的一端依次划分为第一消音室、过滤室、净化室及第二消音室,过滤室内安装有第一滤清器,净化室内设有排液装置,排液装置上开有进液口,排液装置底部开有多个排液口;
液体箱顶部与净化室底部连通,液体箱底部一侧通过输液管与排液装置的进液口连通。
进一步的,第一消音室内固定至少一个锥形的消音器,消音器上设有多个消音孔。
进一步的,排液装置为横向放置的U型管、N型管或W型管。
进一步的,第二消音室内通过隔板划分为第一消音腔和第二消音腔,第一消音腔内设置第三滤清器,第二消音腔内固定三块挡液板,其中两块挡液板分别固定在净化箱的底部和顶部,另外一块挡液板固定在净化箱中部,三块挡液板之间形成排气通道。
进一步的,净化室对应的净化箱底板上开有排液孔,净化室与液体箱通过排液孔连通。
进一步的,液体箱内顶部安装第二滤清器,液体箱一侧开有加液口。
进一步的,输液管上依次设有水泵、过滤器及液体散热器,水泵位于输液管上靠近液体箱的一端。
进一步的,进气管上开有备用尾气出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尾气净化系统,包括再循环净化装置和消音净化器,再循环净化装置与发动机排气歧管连接,消音净化器与发动机排气管连接,
其中,再循环净化装置包括尾气循环电磁阀、波纹管、尾气冷却器及用于调控再循环净化装置开启的控制组件,波纹管的一端连接发动机排气歧管,其另一端与尾气冷却器连接,尾气冷却器通过再循环管道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接,再循环管道上设有节气门开关,节气门开关与尾气循环电磁阀连接,尾气循环电磁阀与控制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控制组件包括发动机ECM控制器、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排气管上的排气制动阀及用于控制排气制动阀开启的排气制动电磁阀,尾气循环电磁阀、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及排气制动电磁阀均与发动机ECM控制器信号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消音净化器结构设计巧妙,可以将发动机排放的废气通过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室进行消音处理,同时通过过滤室和净化室进行净化处理,在净化处理过程中使用排液装置中的NaCO3或NaHCO3进行中和处理废气中的NOX,有效净化废气,与现有的净化器相比,不使用催化剂,废气可以全部净化,而且有效降低发动机废气的噪声,提高了实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秀龙,未经郭秀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434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