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升降杯托和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275586.2 | 申请日: | 2015-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368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花;王情;郑树杰;刘永伟;刘晓亮;程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N3/10 | 分类号: | B60N3/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翔;黄志兴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升降杯托,以及一种设置有该升降杯托的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现有的车辆在副仪表板位置处会固定设置有一个杯托,以供放置水杯或罐装饮料等,以方便车辆内人员拿取。
现有的这种杯托完全固定在副仪表板上,并且其容腔具有一定的深度,当放置低矮物品例如罐装饮料时,饮料罐将会完全落入到容腔内,如果容腔内壁面和饮料罐之间的间隙较小,将造成乘客拿取不便;而当放置较高的水杯或瓶装饮料时,由于水杯或饮料瓶的高度大于容腔的深度,水杯或饮料瓶通常会超出杯托顶部较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驾驶员手动换挡,并且在车辆发生较剧烈颠簸或发生紧急情况时,水杯或饮料瓶容易从杯托中脱出,易对乘客造成不必要的碰撞,如果杯盖或瓶盖未盖紧,水或饮料洒出,影响驾驶室内电器部件。
目前,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汽车性能,特别是细节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本实用新型重在解决这些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升降杯托,以满足不同容器体的放置需求,防止脱出并便于使用者拿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升降杯托,所述升降杯托包括杯托座和杯托体,所述杯托座形成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空腔,所述杯托体配合在所述空腔内并能够在所述空腔内沿所述高度方向调整位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升降杯托中,用于容纳水杯,饮料瓶或饮料罐等容器体的杯托体能够在杯托座的空腔内沿高度方向调整位置,这样,便于使用者放置不同类型的容器体,并能够根据需求来调整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以防止容器体脱出并更便捷地拿取。
进一步,所述杯托体的底部和所述空腔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压缩状态,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释能以驱使所述杯托体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运动;并且,在所述杯托体向上运动中,所述杯托体能够通过锁止机构相对于所述杯托座锁定位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空腔的腔壁形成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导向开口;所述杯托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从所述导向开口伸出并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导向开口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杯托体的外周面上还形成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辅助板,所述辅助板与所述导向板间隔布置;所述导向开口的宽度为所述辅助板和所述导向板之间的距离,所述辅助板和所述导向板从所述导向开口伸出并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导向开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机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导向板侧边上的限位凹部;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导向板侧面的边缘处,另一端形成有可限位在所述限位凹部内的锁柱;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侧面靠近所述杯托体的部位处,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锁柱限位保持在所述限位凹部内;锁板,所述锁板连接在所述导向开口的外部,所述锁板上形成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延伸的齿形滑道,所述齿形滑道的入口和出口形成在所述锁板的同一侧面上,并且,所述锁板在所述入口的位置处形成有锲形块,所述锲形块的锲形面朝向所述入口,在所述杯托体受力向下运动使得所述锁柱触碰到所述锲形面时,所述锲形面作用于所述锁柱,迫使所述锁柱脱离所述限位凹部并通过所述入口进入到所述齿形滑道。
另外,所述杯托体内设置有用于夹持容器体以防止所述容器体从所述杯托体内脱出的夹持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顶压块和第三弹性件,所述顶压块通过所述第三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杯托体的内侧面上;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压缩状态,所述第三弹性件向所述顶压块施加弹性力,以使所述顶压块顶压所述容器体的侧面。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杯托体的高度方向上,所述顶压块形成有供所述容器体滑动进入所述杯托体内的倾斜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夹持装置夹持所述容器体的夹持面配置为与所述容器体的外周面相配合。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设置有副仪表板装置,并且,所述车辆还设置有以上所述的升降杯托,其中,所述升降杯托的所述杯托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副仪表板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755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