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外碳源优化利用的原位发酵初沉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65280.9 | 申请日: | 2015-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277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韩小蒙;王志伟;郑君健;王雪野;潘辰;曹翌奇;吴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源 优化 利用 原位 发酵 初沉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外碳源优化利用的原位发酵初沉池。
背景技术
目前,水体污染日益严峻,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因此对污水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工艺的脱氮效果,目前常规方法包括在进水中加入商用外加碳源或优化利用进水碳源等。常用的商用外加碳源有乙酸钠、葡萄糖和甲醇等,以上几种外加碳源存在成本较高或具有一定危险性、管理不便等问题。而优化利用进水碳源往往采用将排放后的初沉污泥发酵利用,例如发明专利“序批式初沉污泥发酵耦合反硝化的改良装置及方法”(申请号201210510545.8)和发明专利“初沉污泥内碳源开发强化城市污水脱氮的装置与方法”(申请号201210511149.7)采用序批式运行方式,以初沉污泥为发酵底物,将污水硝化液与污泥耦合发酵反硝化,需额外建造反应器,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工艺流程复杂。发明专利“改善城镇污水除磷脱氮性能的初沉发酵预处理系统”(申请号201010218438.9)虽然集初沉与发酵功能于一体,但是由于未加入碱液调控,其具有生物发酵活性的悬浮污泥层基本处于中性条件,大量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污泥发酵产酸量远远低于碱性条件下的产酸量,而且不加碱液调控污泥有可能发生厌氧产甲烷的过程,造成污泥上浮和消耗进水碳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碳源优化利用的原位发酵初沉池,将不易为活性污泥利用的颗粒态碳源转变为优质的溶解态碳源,有利于提高后续工艺的脱氮效果,且无需增加占地、工艺简单。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外碳源优化利用的原位发酵初沉池,由进水管、加药管、池体、泥斗、出水集水槽和排泥管组成,泥斗位于池体下部,所述泥斗内设有混合搅拌器,所述出水集水槽位于池体上部,进水管一端连接进水泵,另一端伸入池体内,且端部设有喇叭口,所述喇叭口位于泥斗上方一定距离处;加药管一端连接加药泵,另一端伸入泥斗内,且端部设有布水器;所述布水器位于泥斗中;排泥管一端位于泥斗底部,另一端伸出池体连接泵;所述泵连接泵压水管,所述泵压水管出口位于出水集水槽上方;出水集水槽底部设有出水管。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池体应具有适宜的直径和深度比例,使进水中的颗粒物质能够沉降在泥斗中。
本实用新型中,碱液通过加药管及布水器分散于泥斗中,为初沉污泥发酵提供碱性环境。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混合搅拌器保持适当转速使泥斗内污泥及碱液混合均匀,且对池体中颗粒沉降无明显影响。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发酵后的初沉污泥通过排泥管和泵提升至出水集水槽、流入后续处理构筑物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充分利用了进水中的颗粒态碳源,通过在泥斗中加入碱液和混合搅拌实现初沉污泥的原位发酵,将不易为活性污泥利用的颗粒态碳源转变为优质的溶解态碳源,有利于提高后续工艺的脱氮效果。而且无需单独建造反应器,成本低、节省占地、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进水管;2-加药管;3-出水集水槽;4-池体;5-泥斗;6-喇叭口;7-布水管;8-混合搅拌器;9-排泥管;10-泵;11-泵压水管;12-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所述装置主要由池体4、泥斗5、出水集水槽3及配套管道和设备组成,其特征在于泥斗5中设置混合搅拌器8并通过加药管2和布水器7加入碱液,发酵后的初沉污泥通过排泥管9和泵10排入出水集水槽3。其具体结构为:出水集水槽3位于池体4上部,泥斗5位于池体4下部。进水管1一端连接进水泵,另一端安装喇叭口6,进水管1位于池体4中央,喇叭口6位于泥斗5上方一定距离处。加药管2一端连接加药泵,另一端安装布水器7,加药管2靠近池体4的池壁,布水器7位于泥斗5中。混合搅拌器8安装在泥斗5中。排泥管9一端位于泥斗5中,另一端连接泵10。泵10的压水管11位于出水集水槽3上方。出水管12安装在出水集水槽3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652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