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避雷用避雷球感应电容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63351.1 | 申请日: | 2015-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32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淮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彰盛奈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40 | 分类号: | H01G4/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15331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避雷 感应 电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避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避雷用避雷球感应电容结构。
背景技术
雷霆万钧之力的雷击,自古以来就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的自然灾害。美国科学家发明的避雷针保一方平安已有250多年。到了现代化的今天,靠引雷入地的避雷针,非但不能保护现代化设备,其入地时产生的强大电磁辐射反而増加了室内微电子设备受损的几率。
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在卫星上开始采用航天避雷技术,通过使用人造等离子体来防止高电压放电,这种技术用到地面就可以作为一种新避雷技术,使被保护对象不挨雷击。这一避雷技术的根本思想是使被保护对象导电表面的感应电荷失效或消失。表面覆盖上等离子气层能使那里的感应电荷及时散发到空气中,不可能随着感应电荷的不断集聚而形成击穿大气的电场和电流,这就使感应电荷的引雷作用失效,因此该表面就不遭雷击,我们可称这种方法为“离子避雷”。因大气中产生足够浓度的等离子体成本高、难度大,因此不可能用等离子体覆盖被保护对象的整个表面。为了使等离子体只覆盖尽可能少的面积,其它未被等离子体覆盖的表面要用另法使其感应电荷消失。用电流廻路中的导体表面上集聚的电荷来对消那里的感应电荷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掉感应电荷就是避雷,我们称这种对消感应电荷的方法叫“电荷避雷”。
此航天避雷技术能使楼房等地面物体不遭雷击,从根本上关断了楼内的信息化装备遭雷害的大门。尤其是,该航天避雷技术不依靠接地,从而使得接地困难的高山雷达站等地面固定目标,无法接地的车辆等地面移动目标、舰艇船
只等水面移动目标、以及飞机导弹等空中移动目标也可有效防雷。因此,航天避雷技术可以成为给现代化信息化保驾护航的新一代避雷技术,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到达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出一种利用航天避雷技术的避雷用避雷球感应电容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避雷用避雷球感应电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球体、金属融合层、绝缘层、耐温层、金属层;所述球体的外层覆盖有金属融合层,两者融为一体为避雷球的主体;所述金属融合层的外部喷涂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的喷涂介质为聚对二甲苯;所述绝缘层的外部喷涂有耐温层;所述耐温层的外部再喷涂有金属层;所述金属层与耐温层融合成为导电层;所述金属融合层、绝缘层、耐温层、金属层共同结合形成电容。。
上述方案的解释及进一步方案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绝缘层的厚度≤0.1mm,体电阻率≥1013Ω·cm,耐压电击穿强度≥1.2万伏。
上述方案中,所述导电层的厚度≤0.01mm,导电性能体电阻率≤1.6μΩ·cm。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避雷用避雷球感应电容结构,有效的利用了航天避雷技术,能够有效的将感应电荷散发到空气中,减少了随着感应电荷不断聚集而形成击穿大气的电场和电流,使得保护对象免受雷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涂层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球体;2、金属融合层;3、绝缘层;4、耐温层;5、金属层;6、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图1-图2所示:
一种避雷用避雷球感应电容结构,包括球体1、金属融合层2、绝缘层3、耐温层4、金属层5;所述球体1的外层覆盖有金属融合层2,两者融为一体为避雷球的主体;所述金属融合层2的外部喷涂有绝缘层3;所述绝缘层3的喷涂介质为聚对二甲苯;所述绝缘层3的外部喷涂有耐温层4;所述耐温层4的外部再喷涂有金属层5;所述金属层5与耐温层4融合成为导电层6;所述绝缘层3的厚度≤0.1mm,体电阻率≥1013Ω·cm,耐压电击穿强度≥1.2万伏;所述导电层6的厚度≤0.01mm,导电性能体电阻率≤1.6μΩ·cm。
在球体上分别喷涂上四层介质,即金属融合层、绝缘层、耐温层和金属层,金属融合层与避雷球球体融合成为一体,绝缘层的喷涂介质为聚对二甲苯(Parylene),利用气相沉积工艺进行喷涂。最后的耐温层和金属层形成导电层,将大气中的游离电荷感应至避雷球上,避雷球上的感应电荷表征出大气中的电荷极性和电场强度,提前对保护对象表面施加与大气电场同极性的电场,使得大气中的游离电荷不会被引到帮忙对象表面,达到了避雷的效果。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该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彰盛奈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彰盛奈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633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