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41388.4 | 申请日: | 201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428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孙海燕;李海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海燕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120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神经内科 临床 治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神经内科领域,涉及一种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神经内科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四肢麻木、无力)及重症肌无力等,主要检查手段包括头颈部MRI,CT,ECT,PETCT,脑电图、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肌电图,诱发电位及血流变学检查等。同时与心理科交叉进行神经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的诊治。
针灸是在中医学中采用针刺或火灸人体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经络中的气的流向。现代科学从组织学和生理学上尚未发现气、经络或者穴位的存在,且部分当代针灸使用者并非依据传统理论体系进行实践。当代科学研究支持针灸可以缓解疼痛与术后恶心的效用。有人质疑针灸的效用极其微弱不足以建立临床关系,并且可能是双盲实验不适当的结果,亦或可用安慰剂效应或发表偏倚来解释。
在神经内科的许多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针灸的方式治疗效果显著,但是针灸本身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刺入穴位的深度难以掌控,需要经验丰富的相关人员来操作,限制性大,同时在针灸时,针是暴露在空气中,此时随便一个外力就容易改变针的位置,十分的不安全,尤其是病人的一些关键部位,比如说太阳穴,眼睛周边穴位,其存在着风险较大且不可逆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该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结构设计巧妙,控制刺入深度方便,安全性能高,解决了现有针灸装置简陋,刺入深度难以掌控,安全性能差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装置包括呈圆筒形的外筒,所述外筒上下两端具有开口,所述外筒内转动连接有内筒,所述内筒的下端内固连有刺入针,所述刺入针与所述内筒及外筒同轴设置,所述内筒上端伸出所述外筒且具有操作头,所述外筒外壁上沿轴向设置有透明的刻度窗,所述刻度窗上具有刻度,所述内筒外壁上具有呈环形的标识涂漆,所述外筒上端具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一端铰接于所述外筒外壁上,所述保护盖能够将所述操作头罩住,所述外筒下端两侧外壁上均固连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上固连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竖立设置的安装筒,所述安装筒内转动连接有操作杆,所述操作杆的上端穿出所述安装筒上端且具有旋转头,所述操作杆的下端穿出所述安装筒下端且固连有吸盘。
本治疗装置的大致使用过程如下:根据针灸位置的不同,通过旋转头控制好操作杆下端离皮肤表面的距离,这么做是为了控制好距离方便观察刺入针与皮肤的距离,从而能够准确的观察穴位,结构设计巧妙,确定好后,将吸盘吸附在皮肤上,使后续的刺入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装置不会移位,根据疾病确定好刺入针刺入的深度,将刺入针对准穴位,旋转操作头,通过标识涂漆和刻度观察刺入深度,刻度窗为透明,能够使操作者清晰的观察到内筒上的标识涂漆,刺入完成后,将保护盖盖设在操作头上,起到保护作用,防止一些外力的作用继续旋转操作头造成危险,本装置安全性能高,通过旋转的方式实现了可控针灸深度,同时具有保护装置,安全性能高。
上述的一种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中,所述操作头外壁上具有防滑凸纹。
通过防滑凸纹起到防止打滑的作用。
上述的一种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中,所述外筒的下端具有呈圆块形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内具有螺纹孔,所述内筒的下端螺纹连接于所述螺纹孔。
在连接部内实现内筒与外筒的转动连接,连接方便,实现了旋转操作。
上述的一种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中,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外筒为一体式结构。
一体式结构加工方便,可通过模具直接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本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结构设计巧妙,控制刺入深度方便,安全性能高。
2、本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根据针灸位置的不同,通过旋转头控制好操作杆下端离皮肤表面的距离,这么做是为了控制好距离方便观察刺入针与皮肤的距离,从而能够准确的观察穴位,结构设计巧妙。
3、本新型神经内科临床治疗装置将吸盘吸附在皮肤上,使后续的刺入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装置不会移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海燕,未经孙海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413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活塞驱动式儿科用喂药装置
- 下一篇:用于刺激穴位的艾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