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潮汐能给海底电缆登陆段循环降温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39218.2 | 申请日: | 2015-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87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卞荣;徐世泽;陈飞;杜振东;刘燕平;丁小蔚;梁超;周文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浙江浙电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5D1/02 | 分类号: | F25D1/02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潮汐能 海底 电缆 登陆 循环 降温 系统 | ||
1.一种利用潮汐能给海底电缆登陆段循环降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设置在海中低潮位段的防淤锚固井(1)和设置在陆上用于冷却海缆的海水蓄水井(3),所述的防淤锚固井(1)和海水蓄水井(3)通过冷却水管(2)相连,海缆通过防淤锚固井(1)后,置于冷却水管(2)中并到达海水蓄水井(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给海底电缆登陆段循环降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淤锚固井(1)的底部设置锚固桩,防淤锚固井底部高程低于海水蓄水井底部的高程,使海水蓄水井(3)中的海水利用落差通流;防淤锚固井(1)靠大海侧设置出水口,出水口内有防淤盖板(25)和单向阀(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给海底电缆登陆段循环降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淤锚固井(1)包括井体(11)和位于井体底部的海缆锚固夹(12),所述井体(11)的顶部设有一冷却海水进水口(13),井体(11)内形成一冷却海水池(14)和一位于冷却海水进水口正下方的沉淀池(15),所述的沉淀池(15)与冷却海水池(14)在井体(11)的上部相通,沉淀池(15)的底部设有一与外界相通的排砂口(16),所述的海缆锚固夹(12)位于冷却海水池(14)的池底;
位于海缆入口侧的井体上设有一与外界相通的浮筒进水口(17)和与浮筒进水口相通的浮筒升降腔(18),该浮筒升降腔(18)内置一可升降的浮筒(19);
一可上下摆动的排砂挡板(20)的内端部轴接在沉淀池(15)的内侧壁上,排砂挡板(20)的外端部通过排砂口(16)置于井体外且与浮筒(19)配合使用,实现排砂口(16)的关闭或开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给海底电缆登陆段循环降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体(11)的顶部设有一回流导板(21),该回流导板(21)的底端位于沉淀池(15)内,且回流导板(21)的底端与沉淀池(15)内侧壁的顶端之间形成一用于将沉淀后的海水进入冷却海水池内的流入口(2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给海底电缆登陆段循环降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海缆入口侧的井体上连接一与冷却海水池(14)相通的排水管(23),该排水管(23)上装有所述的单向阀(24),排水管(23)的管口设有所述的防淤盖板(2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给海底电缆登陆段循环降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海缆出口侧的井体上连接所述的冷却水管(2),冷却水管(2)与冷却海水池(14)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给海底电缆登陆段循环降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水蓄水井设置在接头区附近,海水蓄水井下部的一侧与冷却水管连接,上部与接头区连接,海缆通过海水蓄水井到达接头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潮汐能给海底电缆登陆段循环降温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蓄水井(3)的正上方设有一雨水蓄水池(4),雨水蓄水池(4)通过定位在其上的毛细降温垫(5)与海缆相连,海缆经毛细降温垫(5)包裹通过雨水蓄水池(4);所述雨水蓄水池(4)的顶部还开有一电缆陆上接入口(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浙江浙电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未经国家电网公司;浙江浙电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3921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