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白光二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19591.1 | 申请日: | 2015-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80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晶田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50 | 分类号: | H01L33/50;H01L33/4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光 二极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白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现有的白光二极管一般包括阴极导杆和阳极导杆,在阴极导杆末端面上设置晶片,为了能够在晶片上覆盖白光荧光胶使其发出白光,必须在阴极导杆上预置一内凹的发射碗,并将晶片安装于发射碗中进行点胶,若无发射碗直接点胶,熔融的荧光胶无法集中并包裹于晶片上而向四处溢散,导致最终制成的二极管发出的光色不一致。
但由于发射碗的存在,使上述结构存在如下弊端:晶片射出的部分光线被发射碗的侧壁干涉,无法向外射出,导致出光角度变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白光二极管,出光角度大,使用效果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白光二极管,包括第一导杆、第二导杆、晶片和金线,还包括环氧荧光体;所述第一导杆或第二导杆的顶端面设有平面的绝缘层,所述晶片凸出于所述绝缘层地安装在绝缘层上,晶片通过两根所述金线分别与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电性连接,所述环氧荧光体为包含有白光荧光粉的环氧树脂体,环氧荧光体包裹晶片、金线和第一导杆及第二导杆的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杆为阳极导杆或阴极导杆,所述第二导杆与第一导杆相匹配地为阴极导杆或阳极导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晶片凸出地设置在导杆顶端面上,使晶片产生的光线能够完全地向外发射,提高了晶片的发光角度,从而使得二极管的发光效果更好;而含有白光荧光粉的环氧荧光体能够确保晶片射出的光线被转换为白光,满足二极管的光色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白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第一导杆;2、第二导杆;3、晶片;4、金线;5、环氧荧光体;6、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采用包含有白光荧光粉的环氧荧光体包裹晶片,这样就可以将晶片凸出地设置,减少其他部件对光线的阻碍,加大出光角度。
请参阅图1,一种白光二极管,包括第一导杆1、第二导杆2、晶片3、金线4和环氧荧光体5,所述第一导杆1或第二导杆2的顶端面设有平面的绝缘层6,所述晶片3凸出于所述绝缘层6地安装在绝缘层6上,晶片3通过两根所述金线4分别与第一导杆1和第二导杆2电性连接,所述环氧荧光体5为包含有白光荧光粉的环氧树脂体,环氧荧光体5包裹晶片3、金线4和第一导杆1及第二导杆2的顶端。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将晶片凸出地设置在导杆顶端面上,使晶片产生的光线能够完全地向外发射,提高了晶片的发光角度,从而使得二极管的发光效果更好;而含有白光荧光粉的环氧荧光体能够确保晶片射出的光线被转换为白光,满足二极管的光色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杆1为阳极导杆或阴极导杆,所述第二导杆2与第一导杆1相匹配地为阴极导杆或阳极导杆。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一种白光二极管,包括第一导杆1、第二导杆2、晶片3、金线4和环氧荧光体5,第一导杆1为阳极导杆,第二导杆2为阴极导杆,第二导杆2的顶端面设有平面的绝缘层6,晶片3凸出于绝缘层6地安装在绝缘层6上,晶片3通过两根金线4分别与第一导杆1和第二导杆2电性连接,环氧荧光体5为包含有白光荧光粉的环氧树脂体,环氧荧光体5包裹晶片3、金线4和第一导杆1及第二导杆2的顶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白光二极管能够在不设置反射碗的情况下发出白光,因此具有更大的发光角度,发光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晶田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晶田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195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模块
- 下一篇: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