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绳拉式自动脱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16257.0 | 申请日: | 2015-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56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张铭钧;王飞;赵文德;郭佳;王曾;范腾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C1/38 | 分类号: | B66C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绳拉式 自动 脱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水下机器人控制装置,具体地说是水下机器人的吊装、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水下机器人在进行实验时,经常需要将机器人从陆地上或运输装置上进行吊装,待起吊到水池或海面上的指定位置以后进行释放工作。使用传统的吊钩进行起吊和释放工作时均避免不了需要有装卸人员在水下机器人较近距离处进行操作;尤其是在进行释放工作时,往往需要专业人员进下水,游到水下机器人附近后进行脱钩操作。传统脱钩方式不仅操作麻烦、费时费力,而且需要近距离操作,对操作人员的自身安全也具有一定威胁性。因此,自动脱钩装置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装置之一。
目前在陆上常用的自动脱钩装置主要有电控可机械式两种,考虑到本设计主要针对水下机器人的吊装作业,工作时十分容易接触到海水等腐蚀性介质。而传统的电控式自动脱钩装置在水下环境下容易出现漏电等可靠性问题,因此本设计采用单纯的机械结构来完成工作要求的动作。传统的机械式脱钩装置大都采用弹簧蓄能,同时大都设计为装置所受拉力减小到一定预设值后自动脱钩,对脱钩时间无法进行精确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水下机器人等精密仪器的安全性。如申请号CN201320653091.X“一种自动脱钩装置”的专利利用同一支点两边重量不等将发生偏转的原理,使重物在接触地面钩体发生偏转,从而完成自动脱钩工作。
此外涉及到弹簧装置,如申请号CN201320799597.1,名称为“一种自动脱钩装置”的专利文件,只是实现了自动脱钩的功能,却没涉及到弹簧等储能装置在水下环境下性能的变化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仅可以避免操作人员下海进行近距离操作,同时还能确保操作人员安全的绳拉式自动脱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绳拉式自动脱钩装置,其特征是:包括钩体、移动销部分、挡轴、挡块,所述钩体上设置垂直交叉的两个通透槽,从而将钩体分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挡轴安装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挡轴的第一端部设置第一转动扳手,挡轴的第二端部安装扭簧,挡块安装在挡块挡轴上,挡块挡轴安装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之间,挡轴上设置与挡块相配合的凹槽,移动销部分包括移动销、双向扭簧,双向扭簧安装在扭簧固定轴上,扭簧固定轴安装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并位于挡轴的上方,移动销安装在移动销盖里,移动销盖固定在第一部分上,移动销和移动销盖上分别设置用于拉绳穿过的孔,移动销下端部设置成锥形,第一转动扳手上设置与移动销下端部配合的锥形孔。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包括:
1、挡块挡轴的端部设置第二转动扳手。
2、移动销的下端部位于第一转动扳手的锥形孔里时,挡块的端部位于挡轴的凹槽里,移动销的下端部离开第一转动扳手后,挡轴在扭簧的作用下旋转,挡块的端部离开挡轴的凹槽;双向扭簧的下端部位于挡块旋转的轨迹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采用人工控制的绳拉式脱钩方法,避免了水下机器人在较大风浪的海面因晃动过大而意外脱钩;
2、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单,便于对装置进行拆装、维修、进行预紧调节以及根据起吊物的不同更换相应弹性系数的压簧,同时能有效避免复杂机构可能存在的可靠性问题,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3、双向扭簧在限位方面的应用简单可靠,在有效避免挂钩时挡块反转过度产生脱钩的同时能方便再次使用时挡块的快速归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拆去双向扭簧后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详细地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162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起重机行走轮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用于管柱吊装中快速脱钩的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