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吞咽任务远程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18436.0 | 申请日: | 2015-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899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招少枫;王游;窦祖林;何怀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5/11 | 分类号: | A61B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唐灵;常亮 |
地址: | 2150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吞咽 任务 远程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医学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吞咽任务远程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在德国年龄大于55岁的成年人16-22%患有吞咽障碍;瑞典年龄为50-80岁的人35%罹患吞咽障碍;在美国有600-1500万成人及不明数量的儿童患有吞咽困难。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对吞咽障碍的研究和治疗也逐渐成为热点。
吞咽分为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现有的吞咽动作监测主要对口腔期的吞咽活动进行监测。是采用直接观测受试者或受试者在吞咽的同时手动触发开关信号的间接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直接观测受试者,简单易行,但这种方法只能应用于可直接目视的场合,如果受试者在无法直接目视的场合,如核磁共振,则这种方法无法采用;手动触发信号方法虽可以应用于无法直视的场合,但这种方法是一种间接方法,与吞咽动作没有直接联系,对时序要求非常严格的研究无法满足要求,而且该方法对失能患者无法采用。
鉴于上述原因,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吞咽任务远程监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吞咽任务远程监测装置,包括软管、液体容器、定量液体泵、稳压腔、压力传感器及信号转换单元,所述软管分别连接液体容器、定量液体泵、稳压腔及口腔,所述稳压腔内安装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信号转换单元,所述信号转换单元连接客户端。其中,口腔充满液体且受试者进行一次吞咽后,口腔内的压力变化以反射波的形式传导到压力传感器,并由信号转换单元进行电信号转换后,由客户端进行记录。
优选的,所述软管为塑料软管。
优选的,所述信号转换单元为模数转换器。
优选的,所述液体为蒸馏水。
优选的,所述软管将蒸馏水注入口腔的舌中前部。
优选的,所述液体容器为无色无毒的透明容器,有开口通往大气,且所述软管插在液体容器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吞咽任务远程监测装置,当口腔充满液体且受试者进行一次吞咽后,口腔内的压力变化以反射波的形式传导到压力传感器,并由信号转换单元进行电信号转换后,由客户端进行记录。如此,通过测试受试者吞咽时的口腔压力变化,并转化为电信号输出至客户端进行记录以供研究,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吞咽动作远程监控和实时记录的难题,满足了临床研究的需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吞咽任务远程监测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吞咽任务远程监测装置中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压力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吞咽任务远程监测装置的主要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吞咽任务远程监测装置包括软管2、软管4及软管7,液体容器1、定量液体泵3、稳压腔5、压力传感器6及信号转换单元8,所述软管2连接液体容器1及定量液体泵3、软管4连接定量液体泵3及稳压腔5,软管7连接稳压腔5及口腔。所述稳压腔5内安装压力传感器6,所述压力传感器6连接信号转换单元8,所述信号转换单元8连接客户端。其中,口腔充满液体且受试者进行一次吞咽后,口腔内的压力变化以反射波的形式传导到压力传感器6,并由信号转换单元8进行电信号转换后,由客户端进行记录。
本实施例中,所述软管为塑料软管,所述信号转换单元为模数转换器,所述液体为蒸馏水。所述液体容器为无色无毒的透明容器,有开口通往大气,且所述软管插在液体容器底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软管将蒸馏水注入口腔的舌中前部。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吞咽任务远程监测装置中压力传感器测量的压力波形图。图2中波形的峰值对应受试者吞咽动作发生的时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184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笔杆式安全采血针
- 下一篇:心电信号采集器及心电图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