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强度复合型轻量化防爆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08386.8 | 申请日: | 2015-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063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发明(设计)人: | 吴胜利;吴宏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前海黑金钻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9/02 | 分类号: | B60C9/02;B60C9/16;B60C1/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徐勋夫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复合型 量化 防爆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高强度复合型轻量化防爆轮胎。
背景技术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轮胎常在复杂和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它在行驶时承受着各种变形、负荷、力以及高低温作用,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能、牵引性能、缓冲性能。同时,还要求具备高耐磨性和耐屈挠性,以及低的滚动阻力与生热性。世界耗用橡胶量的一半用于轮胎生产,可见轮胎耗用橡胶的能力。
现有轮胎的主要结构包括有胎体以及钢丝层,该胎体一般为橡胶材质,该钢丝层设置于胎体内,钢丝层对轮胎的整体结构可起到很好加强结构。虽然设置钢丝层可有效增强轮胎的强度,然而却无法避免尖锐物刺入到轮胎中,轻者尖锐物刺至钢丝层,使得水容易进入到钢丝层处,从而导致钢丝层生锈,使得轮胎的使用性能大大下降,重者尖锐物直接穿过钢丝层往内插入,使得轮胎爆破,从而使车辆产品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为了使轮胎的整体强度进一步增强,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增设多层钢丝层,如此使得轮胎的整体重量变重,对车辆的各种性能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强度复合型轻量化防爆轮胎,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轮胎重量重并且容易被尖锐物刺破导致爆胎或者使用性能下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高强度复合型轻量化防爆轮胎,包括有胎体、胎唇钢丝以及钢丝层;该胎体包括有胎面部、胎肩部、胎边部以及胎唇部;该胎面部、胎肩部、胎边部和胎唇部依次相连;该胎唇钢丝设置于胎唇部内;该钢丝层设置于胎体内,钢丝层由胎面部延伸至胎肩部、胎边部以及胎唇部内并缠绕在胎唇钢丝的外围;以及,该胎面部内设置有一层或多层第一芳纶层,该第一芳纶层位于钢丝层的外围并覆盖住钢丝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胎边部内设置有第二芳纶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胎唇部内设置有第三芳纶层,该第三芳纶层外包住位于胎唇部内的钢丝层。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钢丝层为叠合设置的三层,其中最内一钢丝层由胎面部延伸至胎肩部、胎边部以及胎唇部内并缠绕在胎唇钢丝的外围,其余两钢丝层仅设置于胎面部内并位于最内一钢丝层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在胎面部内设置有一层或多层第一芳纶层,配合第一芳纶层位于钢丝层的外围并覆盖住钢丝层,利用芳纶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耐碱、重量轻、抗老化、生命周期长等优良性能,有效避免尖锐物刺入至钢丝层而导致水分进入,保证钢丝层不会生锈,并防止或减少因生锈及冲击引起的爆胎现象的出现,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减少车辆安全隐患的出现,同时可减少钢丝的使用量,达到产品轻量化的目的。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截面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胎体 11、胎面部
12、胎肩部 13、胎边部
14、胎唇部 20、胎唇钢丝
30、钢丝层 40、第一芳纶层;
50、第二芳纶层 60、第三芳纶层。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胎体10、胎唇钢丝20以及钢丝层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前海黑金钻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前海黑金钻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083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掘进机始发牵引方法
- 下一篇:一种确定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下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