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穿戴式无线传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98943.2 | 申请日: | 2015-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88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尹成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杨明 |
地址: | 2151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戴 无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向生物体内无线传能的装置和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穿戴式无线传能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植入式有源医疗器械呈蓬勃发展之势。按所消耗的功率划分,可分为低功耗、中功耗、大功耗三种。低功耗的设备如心脏起搏器、神经刺激器、人工耳蜗等,其功耗一般在100毫瓦以下。中功耗的如肠道机器人、人工心脏、植入式透析设备等,功耗一般在10瓦特以下。大功耗的如人工假肢,功耗一般要上百瓦特。
目前植入式有源医疗器械的能量供给方式有电池供电、经皮电缆供电、无线传能等方法。电池供电往往用在便携式场合,但电池的续航能力和寿命仅为3-5年,到期要手术置换,对病人来说都是巨大的精神、身体和经济负担。人工心脏的经皮电缆供电有20%的概率引起感染,日常生活和愈后效果也不理想。对于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而言,无线传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技术方向。
在工业和消费领域,无线传能技术发展了很多年后日臻成熟,很多场合都开始应用,如电动牙刷、手机。不过,面向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无线传能却还不完善。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微功耗无线传能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但中功耗及以上的无线传能还存在许多工程和临床问题,如无线传能装置的功率、效率、体积、人体活动的影响、生物介质内的传播特性、对生物组织的影响等。虽然存在很多能够实现无线传能的物理过程,但对于中功率植入式医疗器械(如人工心脏)而言,经过大量研究实践,目前普遍认为交变磁场是首选传能媒介,线圈间近场磁感应耦合是主要实现方式。人工心脏、胶囊内窥镜等植入/摄入式医疗装置是无线传能的典型应用案例。
以人工心脏为例,经皮变压器传能(Transcutaneous energy transmission,TET)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无线传能方案。常见的人工心脏TET无线传能系统包括体外部分的电池、驱动器和发射线圈,植入体内的部分的接收线圈、电池和人 工心脏血泵。能量通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局部经皮磁感应耦合传输。经皮位置常常选择胸部或者两肋的皮肤。经皮处尺寸一般小于10厘米。
十多年来,TET相关基本理论已经成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侧重于系统改良,如线圈对不准的影响,磁芯和线圈的结构尺寸优化,最大效率跟踪方法,温升对组织的损伤及温升控制方法。作为目前为止研究最多的人工心脏无线传能方案,TET避免了使用经皮电缆,传能效率也能满足人工心脏的需求。但临床试验中TET却暴露出不少新问题,可总结为四个方面:
(1)TET可靠性不高
变压器设计思想决定了TET传能距离非常有限,可患者活动时,体外部分容易错位或意外脱落,长期使用后,体内线圈会逐渐嵌入皮下太深,两种情况都导致传能效率降低甚至失效,因此无法保证不间断传能。
(2)TET系统植入性差
由于传能不可靠,患者体内需要植入电池。TET体内线圈直径较大(5~10CM)。植入电池和体内线圈造成整体植入部分体积远大于经皮电缆方案,植入性很差。
(3)TET整体耐久性差
体内植入电池的寿命仅为3-5年,到期必须手术更换电池。由于体内部件、线缆和接头复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断线、泄漏、绝缘等问题,因此系统整体耐久性很差。
(4)TET经皮处皮肤温升过高
TET是通过局部经皮磁感应方式传能的,经皮处皮肤在皮下皮表线圈的压迫下血流不畅,皮下皮表又被发热线圈覆盖,极易积累热量温升过高,引起并发症。当距离变大时传能效率急剧降低,发热更为严重。
总体来看,由于TET系统目前还存在可靠性不高、植入性差、耐久性差、经皮处皮肤温升过高等问题,迄今为止,TET技术仍旧不能满足中功率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临床需求,以至于绝大多数中功率应用(如人工心脏)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经皮电缆能量供给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穿戴式无线传能装置和 方法,能够穿戴于身上,避免脱落,保证身体内部任何位置都能接收到能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穿戴式无线传能装置,包括一穿戴于体外的组件和一植入体内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于体外的组件包含:发射线圈、换能器、固定带和体外电源,所述换能器固定在所述固定带上,所述换能器与所述体外电源电性联通,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换能器电性联通;所述植入体内的组件包含:接收器和体内负载,所述接收器与所述体内负载电性联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射线圈为一空间多维线圈,所述空间多维线圈围成至少一个三维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989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电机定子铁心端部防窜片结构
- 下一篇:地震勘探用的电源热交换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