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控制油烟的炒锅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77522.1 | 申请日: | 2015-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53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林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志鹏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伟智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11325 | 代理人: | 张岱 |
地址: | 100036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油烟 炒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控制油烟的炒锅。
背景技术
一般的炒锅,其锅体的通常为铁制、铝制或不锈钢等制成的凹球形,这种结构的炒锅翻炒颠勺都方便,用这种锅炒菜相对比较省油,并且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
炒菜时,一般会在锅体内倒入的较少量食用油,并使油温达到一定的温度,才向锅放各种食材,进行烹制。由于这种锅的锅体底部为凹球形,因此,在锅内加入食用油后,锅体中心位置处的油层厚度较大,而远离锅体中心位置的油层厚度则越来越小。
但是,燃气灶所形成的火焰的面积通常大于锅体内食用油的投影面积。加热时,锅体中心处的温度由于有食用油的存在,而食用油导热又较慢,因此锅体中心处温升相对较慢;而没有食用油的锅体壁的温度则会迅速升高,而靠近这部分锅体油层又是最薄的地方,而且锅的侧壁总是难以避免沾上油迹,因此很容易被炽热的锅体侧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以致产生油烟;而此时由于油导热系数较低,且锅体中心位置处的油层厚度较大,则油温不易达到烹饪的要求,无法进行烹饪,因此,只能继续加热。这样,势必会在后续的加热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油烟,以致达到无法控制的局面。特别是,当前很流行的多层钢炒锅其中间是导热性能极好的铝材,因此火焰产生的热量被快速传到至锅壁,问题更加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可控制油烟的炒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包括一个凹球形锅体,还包括一个受热板,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导热柱;所述的导热柱上端面设有与锅体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所述锅体设置在导热柱的接触部上; 所述的受热板在锅体上的投影面积大于接触部在锅体上的投影面积。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受热板的下表面设有一层保护层。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的锅体外的环形锅圈;所述的锅圈的下端口与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锅圈的下端口与所述的受热板不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锅圈与锅体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的锅圈的下端口与所述的受热板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
进一步地,在所述锅体的外侧、导热柱的外侧以及受热板上侧的敷设有隔热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的导热柱为圆柱形,所述导热柱接触部的投影直径为4厘米到14厘米。
进一步地,导热柱的高度为0.5毫米-50毫米。
进一步地,所述的接触部在锅体上的投影面积为锅体垂直投影面积的1/40-1/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控制油烟的炒锅,包括一个凹球形锅体,还包括一个受热板,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设有与锅体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所述的锅体设在受热板的接触部上;所述的受热板的面积大于接触部在锅体上的投影面积。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受热板周侧向下设置有聚热环形凸起。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的锅体外的环形锅圈;所述的锅圈的下端口与所述的受热板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锅圈的下端口与所述的受热板不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锅圈与锅体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的锅圈的下端口与所述的受热板之间填充有隔热材料。
进一步地,在所述锅体的外侧、导热柱的外侧以及受热板上侧的敷设有隔 热材料。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控制油烟的炒锅,所述的锅体由内、外两个间隔设置的锅体组成;在所述的内、外锅底部之间设有倒T形导热组件,所述的导热组件由一体制成的导热柱和设置在导热柱下端面的受热板组成;
其中,所述的导热柱的上端面具有与内锅体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所述的受热板下端面具有与外锅体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内外锅通过导热组件进行热传导;
所述的内锅体为一凹球形锅体;所述导热柱接触部在内锅体的投影直径为4厘米到14厘米;所述的受热板在锅体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柱接触部在锅体上的投影面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炒锅可控制油烟装置,用于控制所装配炒锅的油烟,包括一受热板,在所述的受热板中部上端面向上设有导热柱;所述的导热柱上端面设有与锅体底部相适配的接触部,所述的导热柱通过所述的接触部与所述炒锅底部热传导;所述的受热板在炒锅上的投影面积大于导热柱接触部在锅体上的投影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志鹏,未经林志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775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