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动式地下排水管道清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49251.9 | 申请日: | 2015-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309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许淑惠;刘晓睿;胡夏军;郝卿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7/10 | 分类号: | E03F7/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动式 地下 排水管道 清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属于市政地下排水管道清理领域,尤其是指将排水管道内沉淀污泥等泥状粘结物回收到地面上的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地下排水管是防止城市内涝、排水的重要系统,对于众多支线排水系统,其排水管道20直径只有600mm和800mm。这么小的排水管道20清淤无法人工进入操作,现有的排水管道内沉淀污泥回收装置是工作人员手执与地面上装有空吸泵的回收罐相连的吸引软管嘴进入排水管道内,将沉淀污泥从该吸引软管嘴回收到地面上的回收罐中。因排水管道中的工作环境差,且散发浓臭的气味,因此,难以长时间作业,工作效率低,当沉淀污泥呈固结状态时,仅靠吸引力从软管嘴吸引回收尚有困难,不可能将沉淀污泥从排水管道内的淤泥全部清理掉。之后也有相关人员研发出自动清淤装置,如中国专利85101273所述的污泥回收装置,但其在实现过程中机械装备安装复杂,占用面积大,无法达到真正的经济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排水管道清淤作业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研制出一种气动式地下排水管道清淤装置,以对现有的排水管道20清淤技术做出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气动式地下排水管道清淤装置,包括前安装盘、后安装盘、推进缸、前支撑缸、后支撑缸、支撑杆、支撑环、波纹袋、铲板和换向阀;前安装盘是中心开有圆孔的环形圆盘,前支撑缸固定安装在前安装盘的周边,其轴向与前安装盘的径向一致,活塞杆朝向盘外;后安装盘与前安装盘相对设置,其形状、尺寸与前安装盘相同,后支撑缸固定安装在后安装盘的周边,其轴向与后安装盘的径向一致,活塞杆朝向盘外;波纹袋前后端分别封闭式安装在前安装盘和后安装盘之间,使前安装盘和后安装盘的中心圆孔通过波纹袋的内腔相连通;推进缸也设置在前安装盘和后安装盘之间,其活塞杆和缸尾分别固定在前安装盘和后安装盘上;在前安装盘上设置有前活门挡板,前活门挡板是一块可向内开启或完全遮盖前安装盘中心圆孔的板;在后安装盘上设置有后活门挡板,后活门挡板是一块可向外开启或完全遮盖后安装盘中心圆孔的板;铲板为圆锥筒状,小端固定安装在前安装盘外侧,与前安装盘的中心圆孔连通。
前支撑缸的数量为三个,对称地安装在前安装盘的周边;后支撑缸的数量为三个,对称地安装在后安装盘的周边;推进缸的数量为三个,对称地安装在前安装盘和后安装盘之间。三个后支撑缸的气路并联,三个前支撑缸的气路并联,三个推进缸的气路也并联;每组气缸的两个通气口分别连接到电磁换向阀的两个出气口,电磁换向阀的进气口连接到气源,实现气缸的控制。
在前支撑缸和后支撑缸的活塞杆端部装有摩擦垫,其上部为与排水管道的内壁相匹配圆弧形状,使活塞杆伸出时可顶靠在排水管道的内壁上。
在前安装盘的中心孔的一侧安装有合页,前活门挡板装在合页的另一端,它以合页为旋转轴,可向内开启或完全遮盖前安装盘的中心圆孔;后安装盘中心孔一侧也通过一个合页装有后活门挡板,它以合页为旋转轴,可向外开启或完全遮盖后安装盘的中心圆孔。
在前安装盘的内侧设有前法兰筒,铲板的小端、前安装盘及前法兰筒则由螺栓和螺母固定在一起;在后安装盘的外侧安装有后法兰筒,后法兰筒后部的管尾与外部的输送管配合连接。
支撑杆是前部端头为螺纹杆的光轴圆杆;支撑环是圆环,圆环上沿圆周开有均布的圆孔,圆孔与支撑杆的光轴部分为间隙配合。
支撑杆共有四根,支撑环有数个。
支撑杆前部的螺纹端由螺母紧固在前法兰筒的后法兰盘上;多个支撑环穿在支撑杆的光轴部分上,支撑杆的光轴部分末端穿在后安装盘的中心孔圆周上开的通孔中,可在通孔中前后滑动。
波纹袋置于多个支撑环的中间,波纹袋是纤维柔性材质的波纹状圆筒,其大直径和支撑环的外径匹配,其小直径和支撑环的内径匹配。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使用方便,在排水管道中可实现自行走,自动排出污泥,节约人力物力,安全可靠。可适用于城市地下排水管道清淤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气动式地下排水管道清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气动式地下排水管道清淤装置气动系统示意图;
图3是气动式地下排水管道清淤装置立体示意图;
图4是前安装盘局部视图;
图5是支撑环示意图;
图6是前法兰筒剖视图;
图7是后法兰筒剖视图。
附图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492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大跨度框架结构体系
- 下一篇:一种新型排水井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