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柱形锂电池端面焊集流体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49233.0 | 申请日: | 2015-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413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龙;朱继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慧通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慧通天下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70 | 分类号: | H01M4/70;H01M2/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柱形 锂电池 端面 流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柱形锂电池的内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圆柱形锂电池端面焊集流体。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得到高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比能量、长循环寿命、绿色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锂离子电池将在电动自行车、电动车电源和储能电源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行业内一般低容量电池采用圆柱工艺,高容量、高倍率电池采用方形叠片工艺,其关键问题点还在于集流体问题,因为锂离子电池的正、负极片基体分别采用的是非常薄的铜箔和铝箔,无法直接采用端面焊。所以到目前为止,一般低容圆柱型锂电池均采用单极耳集流,动力型的高容及倍率型的锂离子电池采用多极耳集流体,但还是不能满足大电流放电的要求,大电流放电时极化严重,温度大幅度升高,实际的高比能量未得到发挥。
有鉴于此,圆柱锂离子电池开始尝试采用端面焊结构,正负极采用带极耳的导流盘,可直接与卷芯揉片后焊接,满足了大电流放电的要求。但由于采用大电流放电,负极集流体需与钢壳底部多点焊接,多点焊接的焊接能量逐渐增大,容易引起钢壳底部镀层剥离,导致后续的腐蚀生锈引发的安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方便焊接,提高生产效率的圆柱形锂电池端面焊集流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圆柱形锂电池端面焊集流体,包括圆形导流盘,所述导流盘的中间凹陷形成沉孔槽,所述沉孔槽底部开设有至少两个锥尖状沉孔,所述沉孔槽的边缘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至少两个导通孔;所述导流盘还开设有焊接凹槽,所述焊接凹槽将导流盘表面分成至少两个象限区,任意一个象限区上都开设有导液孔。
其中,所述焊接凹槽沿导流盘径向方向开设,数量为三个,所述焊接凹槽的长度小于导流盘的半径,所述沉孔、导通孔、焊接凹槽以及导液孔的数量均为三个。
其中,所述锥尖状沉孔的形状为锥体,所述焊接凹槽为方形槽,所述导液孔为椭圆孔。
其中,所述锥尖状沉孔的形状为锥体,所述焊接凹槽为方形槽,所述导液孔为圆形孔。
其中,所述焊接凹槽沿导流盘径向方向开设,数量为四个,所述焊接凹槽的长度小于导流盘的半径,所述沉孔、导通孔、焊接凹槽以及导液孔的数量均为四个。
其中,所述焊接凹槽为两个对称开设的弧形槽,所述沉孔的数量为三个,所述导通孔、焊接凹槽以及导液孔的数量均为四个。
其中,所述弧形槽朝沉孔槽方向弯曲延,并且弧形槽的两端均靠近导流盘边缘。
其中,所述焊接凹槽为环形凹槽,所述沉孔的数量为三个,所述导通孔、焊接凹槽以及导液孔的数量均为四个。
其中,所述环形凹槽为方形环带,所述环形凹槽的内部为沉孔槽,所述环形凹槽的外部为导液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集流体在负极集流体需与钢壳底部多点焊接容易引起钢壳底部镀层剥离,引起安全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柱形锂电池端面焊集流体,沉孔槽中设置至少两个沉孔,有利于生产过程点底焊,一次点底即可达到效果,消除了两次以上的点焊对外壳底部的破坏,便于自动化生产;导液孔有利于电解液的注入,卷芯更容易吸收。使用过程中,集流效果好,降低了电池的电阻,能够极大地降低大电流放电时电池的温度,使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同时本实用新型也有助于实现高功率、高容量圆柱锂离子动力电池自动化装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锂电池端面集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锂电池端面集流体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锂电池端面集流体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锂电池端面集流体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圆柱形锂电池端面集流体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导流盘; 2、沉孔槽; 3、焊接凹槽; 4、导液孔;
5、导通孔; 6、锥尖状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最关键的构思在于:本方案采用在沉孔槽中设置至少两个沉孔,有利于生产过程点底焊,一次点底即可达到效果,消除了两次以上的点焊对外壳底部的破坏,便于自动化生产;导液孔有利于电解液的注入,卷芯更容易吸收,能够提高电池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慧通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慧通天下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慧通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慧通天下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492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