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41232.1 | 申请日: | 2015-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220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启国;严应征;井增虎;罗小杰;陈连军;占学道;向能武;汤尧俊;祐卫华;杨汉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汉江孤山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23/00 | 分类号: | G01F2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陈家安;陈懿 |
地址: | 43001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地下水位 观测 结构 | ||
1.一种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包括深入地下的钻孔(1),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1)中纵向设有多个与多层地下含水层一一对应的观测管,多个观测管呈梯级布置,每个观测管的底部管壁设有与对应的含水层位置相对应的网眼区,每个观测管的网眼区与钻孔(1)孔壁之间设有碎石层,每个碎石层顶部设有卡盘,每个卡盘顶部设有与隔水层相对应的黏性土层,插入最浅的观测管对应的黏性土层顶部与地面持平,其余的黏性土层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上一个含水层底部和下一个含水层顶部持平,在其余的黏性土层中,每一个黏性土层分别与上一个含水层对应的碎石层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含水层为三层,由浅到深分别为第一含水层(2)、第二含水层(3)和第三含水层(4),所述观测管为三个,分别为第一观测管(5)、第二观测管(6)和第三观测管(7);所述第一观测管(5)与第一含水层(2)相对应,所述第一观测管(5)底部管壁设有第一网眼区(8),所述第一网眼区(8)与钻孔(1)孔壁之间设有第一碎石层(9),所述第一碎石层(9)顶部依次设有第一卡盘(10)和第一黏性土层(11),所述第一黏性土层(11)顶部与地面持平;所述第二观测管(6)与第二含水层(3)相对应,第二观测管(6)底部管壁设有第二网眼区(12),所述第二网眼区(12)与钻孔(1)孔壁之间设有第二碎石层(13),所述第二碎石层(13)顶部依次设有第二卡盘(14)和第二黏性土层(15),所述第二黏性土层(15)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一含水层(2)底部和第二含水层(3)顶部持平、且与第一碎石层(9)相连;所述第三观测管(7)与第三含水层(4)相对应,第三观测管(7)底部管壁设有第三网眼区(16),所述第三网眼区(16)与钻孔(1)孔壁之间设有第三碎石层(17),所述第三碎石层(17)顶部依次设有第三卡盘(18)和第三黏性土层(19),所述第三黏性土层(19)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第二含水层(3)底部和第三含水层(4)顶部持平、且与第二碎石层(13)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观测管(5)、第二观测管(6)和第三观测管(7)的顶部管口均高于地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观测管(5)、第二观测管(6)和第三观测管(7)的顶部管口均高于地面20c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观测管(5)、第二观测管(6)和第三观测管(7)的顶部管口均设有管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眼区(8)、第二网眼区(12)和第三网眼区(16)的网眼内径1cm、网眼间距10cm,所述第一网眼区(8)、第二网眼区(12)和第三网眼区(16)外均用铁砂网包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观测管(5)、第二观测管(6)和第三观测管(7)依次紧靠并排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观测管为多个管子螺纹连接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层的碎石为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40MPa、直径为5~10mm的微风化~新鲜岩石,所述黏性土层由黏土和粉质黏土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地下水位观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1)为直径110mm、130mm或168mm的竖直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汉江孤山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汉江孤山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4123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