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除草培土铲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17637.1 | 申请日: | 2015-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773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10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吴建民;孙伟;石林榕;王蒂;张俊莲;张华;冯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1/02 | 分类号: | A01B1/02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张真 |
地址: | 73007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草 培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农业生产的中耕机械部件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除草培土铲。
背景技术
中耕是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田间管理的重要作业项目,其目的是改善土壤状况,蓄水保墒,消灭杂草,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中耕在全球旱作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中耕主要包括除草、松土和培土3项作业。
机械除草技术是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的一项关键性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对行间和苗间除草机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开发,70年代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国内研发的除草机大多数是中耕除草机,其工作部件多数为单翼铲或双翼铲,少数是圆盘式除草机。现阶段中耕所用培土机有犁刀式、圆盘式、洗盘式、弹齿式、螺旋式等多种类型,多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但是目前国内外除草和培土分开作业模式,工作效率低,不适用于全膜双垄沟栽培模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除草培土铲,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除草培土铲,其特点是包括铲柄,所述的铲柄下端设置有铲体,所述的铲体包括铲胸,铲胸后端设置有用于培土的铲翼,铲胸前端设置有铲尖,铲尖两侧设置有用于松土同时切割铲除杂草的铲刃,铲尖呈三角形结构,工作面为凸曲面。
所述的铲尖的翼张角2γ为70°,刃角i为12°,隙角ε为10°,入土角α为14°,碎土角β为22°,采用下磨刃法,切角β0=β=22°。该铲尖具有较好的入土性能和良好的耐磨性,目的是在松土的同时并切割铲除行间及两侧杂草。
所述的铲胸为凸曲面结构,可以改善升土作用,同时实现分土作用。
所述的铲翼分为左半螺旋曲面和右半螺旋曲面,方向相反且对称,翻土性能较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除草培土铲,其在除草松土并锄掉行间及两侧杂草的同时可以将抬起的土壤分开堆向两侧,并培到垄帮和垄顶上,主要适用于全膜双垄沟栽培模式,有效解决全膜双垄沟中耕除草培土问题,其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铲尖;2.铲胸;3.铲体;4.铲翼;5.铲柄;6.铲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2所示,所述的除草培土铲,其特点是包括铲柄5,所述的铲柄5下端设置有铲体3,所述的铲体3包括铲胸2,铲胸2后端设置有用于培土的铲翼4,铲胸2前端设置有铲尖1,铲尖1两侧设置有用于松土同时切割铲除杂草的铲刃6,铲尖1呈三角形结构,工作面为凸曲面。
所述的铲尖1的翼张角2γ为70°,刃角i为12°,隙角ε为10°,入土角α为14°,碎土角β为22°,采用下磨刃法,切角β0=β=22°。该铲尖1具有较好的入土性能和良好的耐磨性,目的是在松土的同时并切割铲除行间及两侧杂草。
所述的铲胸2为凸曲面结构,可以改善升土作用,同时实现分土作用。
所述的铲翼4分为左半螺旋曲面和右半螺旋曲面,方向相反且对称,翻土性能较强。
所述的除草培土铲,作业时,铲尖铲松土壤并锄掉行间及两侧的一些杂草,土壤沿铲胸向上推移并被左右铲翼逐渐抬升,到达翼部时,土壤的重力方向与翼部的曲率方向几乎垂直,加之本身的动能,土壤将被推向垄帮并抛向垄顶,从而实现疏松土壤、铲除杂草、培土起垄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农业大学;,未经甘肃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176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