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烧结机台车拦板自动密封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11205.X | 申请日: | 2015-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306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28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红彬 |
主分类号: | F27B21/08 | 分类号: | F27B21/0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张二群 |
地址: | 05256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烧结 机台 车拦板 自动 密封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矿石烧结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炼铁厂在铁矿烧结生产中,烧结机漏风一直是烧结工艺的疑难问题之一,国内烧结机漏风率一般都在50%-60%左右。漏风严重直接是造成了烧结矿的产、质量降低,能耗高等经济损失。
烧结机在烧结生产过程中,是由许多台车在轨道上面组成的一个矩形密封带。台车在上轨道装料、点火、烧结,在尾部排出烧结矿。工作时台车一辆推动一辆运行,台车拦板起到挡料的作用,在点火阶段同时向下抽风,火焰由上至下物料开始垂直燃烧,运行烧结一段距离后,离开烧结区在尾部排出烧结矿,完成烧结。在此过程中,台车运行路线(如图一)所示,台车拦板承受由冷到热又由热到冷不断循环的过程,冷热交替和在运行过程中挤压磨损,造成台车拦板端部间隙变大,从而直接导致通过料层有效的风量降低,使烧结产量降低,电耗增加,并同时造成台车挡板边缘效应,边缘处烧结矿品质降低,边缘返矿量增加。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办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烧结机台车拦板自动密封机构,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烧结生产过程中台车拦板端面不漏风,不仅提高了烧结质量,而且减少了电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是: 一种烧结机台车拦板自动密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密封机构包括顶杆、密封条,所述顶杆与能将顶杆的移动转换为转动的移变转机构相连,该移变转机构与能将该转动转换为密封条的移动的转变移机构相连;并设有顶杆及移变转机构的第一复位弹簧;顶杆受顶压时,实现所述密封条与相邻的2台车拦板间的自动合拢,从而实现将2台车拦板间的间隙密封;顶杆不受顶压时,实现所述密封条与相邻的2台车拦板间的自动远离。
优选的,所述的移变转机构的结构为齿条齿轮机构,所述顶杆连有齿条,所述齿条与齿轮配合,所述齿轮的轴上至少固定1个以上的摇臂;并设有顶杆复位弹簧;所述摇臂与能将该转动转换为密封条的移动的转变移机构相连。
所述的移变转机构也可为其他结构。
优选的,所述的转变移机构的结构为1个以上的杠杆机构,每个杠杆机构包括1个绕转轴转动的转杆,所述转杆的一端和密封条连接,所述摇臂能拨动所述转杆,使转杆转动,实现所述密封条的移动及自动密封离合。
优选的,所述的转轴设在转杆的中部,转杆的另一端和所述摇臂间滑动配合。转轴设在转杆的一端亦可。
所述的转变移机构也可为其他结构。
改进的,所述的转杆的另一端设有滚轮。
优选的,所述的转杆的一端和密封条间铰接,密封条为耐高温材料。
优选的,所述的摇臂设有5个,所述的转杆设有5个;所述齿轮的轴为2根,通过联轴器连接,并设有若干轴承座;所述转杆的转轴为断开式2根。
优选的,所述的顶杆及移变转机构的第一复位弹簧位于和齿条另一端连接的滑杆滑动配合的座管内。
改进的,所述转变移机构的第二复位弹簧。
改进的,所述的顶杆上设有顶杆滚轮,相邻的台车上装有顶块。
优选的,所述的自动密封机构为若干个2套,2套的结构互相对称,能分别装于烧结机台车拦板的左、右拦板上,实现相邻的2台车拦板间左、右间隙的对称自动密封离合。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之不足, 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在烧结生产过程中台车拦板端面不漏风,不仅提高了烧结质量,而且减少了电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下结合较好实施例及附图作详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上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当密封条在初始位置时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1中当密封条在密封位置时的A-A剖视图。
图5是烧结机台车及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5的B-B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类似于图1中A-A位置的剖视图,也为移变转机构的第二个实施例)。
图中,各标号含义如下:Ⅰ、装料区,Ⅱ、台车运行方向,Ⅲ、卸料区,Ⅳ、点火、抽风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红彬,未经王红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112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