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高韧性层状组织低碳马氏体钢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28697.4 | 申请日: | 201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6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柳永宁;孙俊杰;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18 | 分类号: | C22C38/18;C22C38/16;C22C38/14;C22C38/12;C22C38/04;C22C38/02;C22C33/06;C21D1/18;C21D8/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韧性 层状 组织 马氏体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强度钢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强度高韧性 层状组织低碳马氏体钢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强度钢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桥梁、建筑等行业,为 了进一步减轻构件的重量以降低其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开发 更高强度级别的超高强度钢以替代现有材料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但随着材料强度级别的提高,材料的韧性会随着降低;为了保证构件 在承受冲击载荷时的安全性,提高超高强度钢的冲击韧性显得尤为重 要。此外,随着构件使用温度的降低,材料韧性会随之下降,对于那 些要求在低温下服役的材料,提高其低温韧性变得更加重要。在现有 的技术中,马氏体时效钢强度可以达到1500MPa以上且可以获得高的 韧性,在航空航天领域关键部件上有重要应用,但其合金元素含量高, 冶炼加工工艺要求复杂,成本较高。如AF1410和高纯度马氏体时效 钢18Ni(C200),难以获得广泛的应用。公开的专利“高抗拉强度高 韧性低屈强比贝氏体钢及其生产方法(CN1786246A)”、“高强高韧性贝 氏体钢(1036231A)”、“一种高强度微合金低碳贝氏体钢及其生产方法 (CN100580125C)”等通过细化低碳贝氏体组织获得高韧性,但其强度 一般不超过1500MPa。公开的专利“韧性和焊接性良好的双相钢板 (CN1060814C)”、“具有低屈服比、高韧性和优异可焊性的高强度双相 钢(CN101331019A)”等通过在钢中形成铁素体/马氏体、铁素体/贝氏 体等的复相组织获得较高韧性,但这类钢的强度不足。通过分层增韧 是提高材料韧性的另一重要方法。日本学者YuujiKimura等通过将 中碳回火马氏体钢在500℃至600℃之间进行大变形轧制,获得纳米 尺寸碳化物弥散分布在伸长的超细晶铁素体基体上的组织,获得了 1770MPa的超高强度,且材料在20℃至-100℃范围内冲击试样呈分层 断裂模式,获得了高的室温和低温韧性,但该材料经温轧后力学性能 已经确定,二次热处理会破坏其力学性能,使其后续成型和加工性能 受到限制,限制了该材料的广范应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O.D.Sherby 等采用超高碳钢和中碳钢复合轧制成层状材料来提高材料的韧性,冲 击试样也呈分层断裂模式,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降至-140℃,其冲击 功高达325J,但该材料的成型工艺复杂,实际应用也受到限制。
低碳马氏体钢由于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塑性且价格便宜成为现 代工业的一种重要结构材料,特别是对高强度的该类材料在未来将会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当该类材料屈服强度超过1300MPa时其冲击功 一般不超过50J,其低温冲击功会更低,工业上一般采用向该类材料 中添加镍来提高韧性,但这将会增加材料的成本,使其应用和推广受 到影响。目前还未见在低碳马氏体中通过分层增韧来提高材料韧性的 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高强度高 韧性层状组织低碳马氏体钢及制备方法,通过合理的合金成分设计和 工艺控制获得具有层状结构的低碳马氏体型组织,通过分层增韧来提 高低碳马氏体钢的韧性,解决了超高强度低碳马氏体钢低温韧性较差 的问题,具有成本低廉、工艺简单、性能优良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强度高韧性层状组织低碳马氏体钢,其特征在于,制备所 得成品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wt.%)配比为:C:0.15~0.28;Si:1.0~ 2.0;Mn:1.2~2.5;Cr:0.5~1.5;Al:0.2~1.5%;Cu:0.05~0.4; Mo:0.1~0.3;V:0.05~0.15;Nb:0.03~0.1;Ti:0.005~0.05; P:<0.025%;S:<0.035%,余量为Fe和其它不可避免杂质。
一种高强度高韧性层状组织低碳马氏体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 于,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原料配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286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耐腐蚀合金材料
- 下一篇:一种可有效控制37Mn圆管坯钢铸坯质量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