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除锂电池微孔隔膜收卷应力的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5104.0 | 申请日: | 2015-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4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史新昆;黄富腾;金苗;张东晖;吴爱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安瑞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4 | 分类号: | H01M2/1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022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除 锂电池 微孔 隔膜 应力 工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除锂电池微孔隔膜收卷应力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池微孔隔膜是分离锂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的特种新型材料。目前生产用 于制造锂电池微孔隔膜的方法主要有干法单拉、干法双拉和湿法等。锂电池微 孔隔膜的微孔能隔离正负极接触,但能使锂离子通过,与电子结合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实现锂电池的充电和放电。锂电池微孔隔膜需要具备较好的微孔孔径、 孔隙率和吸液率,还需要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包括穿刺强度和拉伸强度等, 但厚度应尽可能小。
然而,锂电池微孔隔膜在制备微孔时,通过外力作用使薄膜的物理性能受 到了较大的破坏,并伴随着严重的后期变化。例如:薄膜的加工生产方式多为 卷取,而在卷取过程中由于收卷张力和厚度等问题会产生内应力(薄膜收卷常 因为薄膜厚度不均,或者所需要的收卷力较大,使收卷的硬度差异较大),后期 导致薄膜表面变形(造成薄膜变形的原因是:薄膜受到不均的内应力,发生形 变,内应力逐渐减小,产生应力松弛现象),在膜面上形成鼓泡、斜皱等膜面缺 陷,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消除锂电池微孔隔膜收卷应力的工 艺方法,可以消除锂电池微孔隔膜在收卷过程中产生的收卷应力。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消除锂电池微孔隔膜收 卷应力的工艺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a、将刚卷取的膜卷放置在膜卷转运小车上;
步骤b、将步骤a中被放置膜卷的膜卷转运小车推放到低温干燥室内;
步骤c、将步骤b中被低温干燥后的膜卷通过膜卷转运小车推出置于室温;
步骤d、将步骤c中得到的膜卷分切成成品。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b中低温干燥室内的干燥室温度在 -10℃~10℃之间,湿度在20%~50%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c中室温温度在20℃~30℃之间,湿 度在20%~50%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b中的膜卷在低温干燥室内的存放处 理时间在6h~48h之间。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步骤c中的膜卷在室温中的存放时效在6h~ 48h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消除锂电池微孔隔膜收卷应力的工艺 方法,采用低温处理,快速消除膜卷内应力,能使膜面保持平整,能大大提高 产品品质;且大大缩短膜卷的时效时间,缩短生产周期。
具体实施方式
不同厚度、不同长度的锂电池微孔隔膜膜卷所需要的消除收卷应力的处理 工艺相差较大。此外,锂电池微孔隔膜的孔隙率对消除收卷应力的处理工艺也 有一定影响。
实施例一:
本发明一种消除厚度为20μm、孔隙率为42%、收卷长度为2100m的锂电池 微孔隔膜收卷应力的工艺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a、将刚卷取的膜卷放置在膜卷转运小车上,每辆膜卷转运小车上放置 4卷膜卷,每卷膜卷由20μm厚、2100m长的薄膜卷制而成;
步骤b、将步骤a中被放置膜卷的膜卷转运小车推放到低温干燥室内,存放 处理时间在8h~12h之间,干燥室温度在-10℃~10℃之间,温度波动范围±3℃, 湿度在20%~50%之间,湿度波动范围±5%;
步骤c、将步骤b中被低温干燥后的膜卷通过膜卷转运小车推出置于室温, 存放时效在8h~12h之间,室温温度在20℃~30℃之间,湿度在20%~50%之间;
步骤d、将步骤c中得到的膜卷分切成成品。
经过该工艺方法,有效的减少了因收卷应力产生的鼓泡、斜皱等膜面缺陷, 膜面平整度大大提升,大幅提高产品品质。
实施例二:
本发明一种消除厚度为20μm、孔隙率为35%、收卷长度为2100m的锂电池 微孔隔膜收卷应力的工艺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a、将刚卷取的膜卷放置在膜卷转运小车上,每辆膜卷转运小车上放置 4卷膜卷,每卷膜卷由20μm厚、2100m长的薄膜卷制而成;
步骤b、将步骤a中被放置膜卷的膜卷转运小车推放到低温干燥室内,存放 处理时间在6h~10h之间,干燥室温度在-10℃~10℃之间,温度波动范围±3℃, 湿度在20%~50%之间,湿度波动范围±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安瑞达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安瑞达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51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复合材料包覆镍锰酸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OLED器件封装结构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