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车组车体自动测量系统中组合式靶标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31669.7 | 申请日: | 2015-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6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何广忠;王亚男;王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C15/00 | 分类号: | G01C15/00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益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1 | 代理人: | 余岩 |
地址: | 130061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组 车体 自动 测量 系统 组合式 靶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轨道车辆车体检测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轨道车辆车体自动化检测系统中组合式测量点靶标。
背景技术
铁路客车车体一般可选用碳钢、不锈钢或者铝合金作为车体结构的材料,由于铝合金具有重量轻、耐腐蚀、外观平整度好及易于制造复杂美观曲面车体等优势,已经成为当前高速动车组车体制造的主流。在实际制造过程中,铝合金车体的焊接难度远远大于普通的钢焊,是一门综合且复杂的生产工艺,大量的焊接作业必然导致车体理论设计值与实际装配值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这些偏差对高速运行中列车的密闭性、车身强度、车体重心位置、运行安全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理论值与实际值之间偏差的实时获取与定量分析,不仅是检测车体装配合格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还是车体制造过程中指导焊接装配调整的重要依据。
高速动车组车体自动化检测系统主要应用精密工业测量的方法,在工业测量中,通常使用棱镜或反射片作为测量点的靶标。在动车组车体自动检测过程中,全站仪根据预先设置的信息,自动寻找、照准目标,并进行测量。但由于动车组车体整体尺寸较大,组装车间布局紧凑,可供架设全站仪的场地局限性较大,无法使用普通靶标进行测量点的有效布设。主要存在两方面原因:一是车体尺寸较大,车体上无法架设棱镜,即便采用人工辅助的方式强行架设棱镜,仍存在不同观测周期检测点位置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二是车体装配车间极为紧凑,各种装配设备占据了大量的空间,观测站只能架设在车体的两端,因此采用反射片作为检测点靶标,存在全站仪无法观测并获取正确数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合式测量点靶标工装,该靶标可以在车体内部观测条件差、检测人员不易到达、普通靶标无法适用等特殊条件下进行布设,实现了动车组车体检测系统中检测点的自动测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动车组车体自动测量系统中组合式靶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安置部和观测照准部,基座安置部纵向中心线两边各开一缺口,观测照准部一侧面对应于基座安置部上的缺口位置加工有两个凸起与基座安置部中心线两边上的缺口相配合,用于固定并确保基座安置部与观测照准部始终处于正交,基座安置部纵向中心线中心位置也开一缺口,与观测照准部一侧面中心位置的矩形锥体相配合,矩形锥体用于精确定位待测量点的位置。
基座安置部侧面开有两个圆形孔,为更稳固地固定观测照准部。
本发明设计简单,易于布置,使用便捷,能够重复使用。基座安置部可以根据附着物的材质或其它要求,选用螺丝或者胶枪进行固定。且测量工作完成后,可以将靶标回收再使用。测量点位的重置布设精准度高,易于重置。由于基座安置部与观测照准部是分离的,因此可以先将观测照准部的圆锥形头部精确指向被检测点的位置,然后再进行基座安置部的固定,从而实现了测量点重置布设的前后一致性,实现了动车组车体检测系统中检测点的自动测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基座安置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观测照准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本发明包括基座安置部1和观测照准部2,基座安置部纵向中心线两边各开一缺口A、B,观测照准部一侧面对应于基座安置部上的缺口位置加工有两个凸起a、b与基座安置部中心线两边上的缺口相配合,用于固定并确保基座安置部与观测照准部始终处于正交,基座安置部纵向中心线中心位置也开一缺口C,与观测照准部一侧面中心位置的矩形锥体c相配合,矩形锥体用于精确定位待测量点的位置。其中椎体的宽度与圆形缺口C的宽度相等;锥形头部一方面保证了车体上的待检测点与“靶标十字丝”之间具有精确的换算关系,另一方面也确保了不同测量周期中同一检测点的前后一致性问题。基座安置部侧面开有两个圆形孔D、E,为更稳固地固定观测照准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316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