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11896.3 | 申请日: | 2015-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78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张运军;邓庆文;刘胜春;陈天赋;邵光保;周明;左长兵;权开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3/105 | 分类号: | B22F3/105;B22F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1700 湖北省襄樊市谷***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锻模 打印 焊接 修复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锻造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通过清理型腔、扫描建模、增材修复、精确修复等步骤,去掉疲劳层等金属后,根据型腔与目标型腔的对比,使用焊材逐层增材打印,将型腔加工至尺寸与目标型腔相仿,然后再进一步精修,从而获得目标型腔,该加工工艺相比现有技术,可以节省焊接,增加模具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锻造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
背景技术
锻造是机械产品生产的常用技术之一,锻造使用的模具是产品成型的关键,由于锻造时重复对模具的强力锻打,一定时间后,模具型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几何尺寸扩大,甚至在某些部位产生裂纹,需要对其进行修复。
本申请人在申请号为200510018789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锻造模具型腔薄层焊补工艺”, 其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先将模具型腔均匀扩大3-5mm,然后将模具整体加温至350-400℃并保持此温度进行焊补,焊条加温至300-350℃保持40-70分钟,自然降至常温后用于焊补,电焊时,采用多层焊的方式,每层焊补厚度控制在0.8 -1.5mm之间,每一层均从圆周边沿开始,在模具型腔中间结束,直至略超过模具型腔原来尺寸,然后将模具进行回火,回火温度400-500℃,回火保温时间按模具最大厚度1小时/2.5cm确定,回火后自然降至常温,再精加工模具型腔至原来使用尺寸。
采用该加工工艺,加工时间长,需要消耗大量焊材,导致模具修复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可以节省焊材,提高模具使用寿命,降低模具修复成本。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a、清理型腔,将待修复的模具型腔内的疲劳层、裂纹去除,清理杂质;
b、扫描建模,对模具型腔进行扫描并建立三维模型,对该三维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预留加工余量后,得到将该模具型腔进行增材修复所需要加工的层数、每层厚度以及每层的形状,将该数据输出;
c、增材修复,按照步骤b得到的数据,通过电弧堆焊的方式逐层焊接得到目标型腔的仿形结构;
d、精确修复,对于机加工余量为正的模具型腔,通过精修去除多余金属,并打磨抛光;对于机加工余量为负的模具型腔,通过热喷涂的方式将模具型腔加工至目标型腔,并打磨抛光。
步骤a中,模具型腔内去除疲劳层的厚度为8mm~10mm,并进行检测是否有裂纹。
步骤b中,预留的加工余量为正时,预留的加工余量为0.5mm~1mm,预留的加工余量为负时,预留的加工余量为-1mm~-0.2mm。
步骤c中,在每一层焊接时,焊接的轨迹为漩涡形,焊接从型腔的边缘开始, 至中间位置结束,相邻焊缝之间无间隙。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步骤c中,在每一层焊接时,焊接的轨迹为漩涡形,焊接从型腔的边缘开始, 至中间位置结束,相邻焊缝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的宽度为0.5倍焊缝宽度,相邻层相互交错。
步骤c中,焊缝的厚度为1mm,焊缝的宽度为1.5mm。
步骤c中,焊接后将模具进行回火处理。
步骤a中, 采用碳弧气刨工艺去除疲劳层、裂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通过清理型腔、扫描建模、增材修复、精确修复等步骤,去掉疲劳层等金属后,根据型腔与目标型腔的对比,使用焊材逐层增材打印,将型腔加工至尺寸与目标型腔相仿,然后再进一步精修,从而获得目标型腔,该加工工艺相比现有技术,可以节省焊接,增加模具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1189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