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净化湖泊水质的系统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828404.4 申请日: 2015-11-25
公开(公告)号: CN105347496A 公开(公告)日: 2016-02-24
发明(设计)人: 历军;丁晓龙;徐华丽;张大达;赵顺;闫法领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2F3/32 分类号: C02F3/32
代理公司: 广州番禺容大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6 代理人: 刘新年
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利用 生物多样性 技术 净化 湖泊 水质 系统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到生态系统构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净化湖泊水质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近几年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水环境的严峻形势不容乐观,常规的物理化学等水污染治理法已经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对区域河流及湖泊的治理,随着污染物质(尤其是N、P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导致水体营养过剩,藻类等浮游植物增多,水体DO(溶解氧)不足,水体变黑变臭,水功能退化,物质能量循环闭塞,生态系统遭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影响水体的美学与景观价值。未来几年我国仍将面临人口和经济总量增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水环境保护仍将面临很大的压力,为实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在以往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的基础,跨上新台阶,进行水的生态修复,而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水生态修复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题。

目前常规水污染治理的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如河道清淤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生物滤膜技术、生物浮岛技术等,都是类似生化技术的改进,其不具备构建生态的系统性和自然性,操作上方便,而且需要较高的硬件成本和人力成本,而非自然性的技术容易产生二次污染,最终达到的效果有效,易产生生态环境的反弹。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生物多样性提升使水中的污染物质通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鸟类和其他动物的食物链关系带出水体达到净化湖泊水质目的的生态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净化湖泊水质的系统,将湖泊的湖岸至湖心由外到内依次分为湖岸区、浅水区、深水区、湖心区;

湖岸区上设有岸边植被带,所述岸边植被带包括岸边乔木、种植于岸边乔木下的灌木、铺设在灌木下的草本或地被植物;

位于浅水区的湖泊湖底坡度平缓,设有沙滩、耐水树种和湿生植物;

所述深水区的垂直截面为具有坡度的坡面,将部分湖岸的滩涂延伸至深水区,保留裸露滩涂,并种植湿生植物、豆科植物;

在湖心区设置有生态岛,在生态岛的岸边密植设有湿生植物或者灌草丛,在生态岛中央种植有中央乔木,生态岛上留有裸露滩涂,湖心区的湖面上移栽有水生植物;

在湖泊中配置有水生动物,其包括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滤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

当所述湖泊中的水体透明度达到0.8m以上时,在所述湖泊中配置有沉水植物。

所述湖泊平均水深为1.5m;所述浅水区的位置为由湖岸区外边缘向湖心区方向延伸10~15m,浅水区的水深为0.1~0.5m,低潮位时可有大片裸露的滩涂,所述耐水树种包括池衫、水杉、落羽杉,所述湿生植物包括豆瓣菜、湿地卷心菜、风车草、芦苇,所述耐水树种和湿生植物的配置密度梯度为5~30株/m2,在浅水区、所述湿生植物、土和沙比例为1:1:1(这种比例可以给浅水鱼类及鹭鸟等提供最好的栖息环境);所述深水区的位置为由浅水区外边缘向湖心区延伸10m,深水区的水深为0.5~1.0m,深水区保留有部分裸露的滩涂,并在裸露的滩涂上铺设有香蒲、芦苇、水葱、大豆及灌草丛;

所述灌草丛包括大豆、紫云英、鸭跖草,所述中央乔木包括黄槿、小叶榕,所述水生植物包括荷花、菱角和芡实;

浮游动物包括水溞类浮游动物、枝角类浮游动物,配置密度梯度为300~2000ind/L,所述底栖动物包括蚌、贝、螺类,配置密度梯度为0.3~2.8kg/m2,所述滤食性鱼类包括鲢鱼、鳙鱼、青鱼,配置密度梯度50kg~450kg/hm2,所述肉食性鱼类的配置密度梯度20~380kg/hm2

所述岸边植物带的宽度为20~30m,所述岸边乔木的株行距为3m×3m或2m×3m;灌木的株行距为2m×2m、2m×1m或1.5m×1.5m。

所述岸边乔木的树种包括有樟树、棕榈、榆树、朴树、冬青、女贞;在岸边乔木形成的树林边缘设置草地,用于种植茅草、狗尾草、脾草带有草籽的草种植物,以及种植绿肥作物,包括紫云英、苜蓿、兰花苕子豆科植物。

所述沉水植物包括伊乐藻、苦草、狐尾藻、眼子菜等,配置密度梯度为3~20株/m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2840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