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药物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75669.2 | 申请日: | 2015-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50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0 |
发明(设计)人: | 蓝本祥;李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本祥 |
主分类号: | A61K36/888 | 分类号: | A61K36/888;A61P29/00;A61P31/14;A61P7/00;A61K33/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8000 广西壮族自***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热 血小板 减少 综合征 治疗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药物,特别涉及以中医中药结合的治疗药物,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因蜱虫叮咬所致引起的病毒性感染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从中毒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被认定为一种新型病毒,称为新型布尼亚病毒。调查发现该病存在人传人的聚集性疫情,说明急性期病人血液具有传染性。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产、生活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病、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L、M和S),L片段全长为6368个核苷酸,包含单一读码框架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M片段全长为3378个核苷酸,含有单一的读码框架,编码1073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前体;S片段是一个双义RNA,基因组以双向的方式编码病毒核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基因组末端序列高度保守,与白蛉病毒属其他病毒成员相同,可形成锅柄状结构。
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感染症状主要为人体局部充血、水肿、并发炎症反应、引发继发性感染、持续发烧、血液检查为血小板减少并致多脏器功能损害。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应当慎重使用。
发明内容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仅是人体受外毒虫攻击感染的结果,并发性细菌感染、人本身的抗御力、免疫力也是发病的原因。以中医学的观点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属于毒入营血、邪毒炽盛、内攻脏腑致气血两亏、阴阳两竭而成本病。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应以清营凉血、泄热解毒、补益气血、排毒祛邪的中药结合治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药物是按下面各中药质量份比组合而成:金银花15份、绿豆10份、生地12份、冬瓜皮10份、大青叶10份、栀子10份、菟丝子10份、连翘10份、滑石10份、紫草10份、白花蛇舌草12份、肉苁蓉12份、皂角刺10份、野芋10份、甘草7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本祥,未经蓝本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756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本保健的中药组合物
- 下一篇:一种治疗小儿遗尿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