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雪梨银耳茶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73200.5 | 申请日: | 2015-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11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姚开;贾冬英;潘柳旭;迟原龙;赵甲元;张华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食为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126 | 代理人: | 何渊 |
地址: | 610042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雪梨 银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雪梨银耳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银耳不仅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钾、镁等营养素,而且富含银耳多糖,其含量占银耳干重的60%~70%,多糖中又以酸性多糖为主,约占银耳总多糖的70%~75%,是一种滋阴润燥佳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与保健价值,值得大力开发利用。目前,国内已开发出多种银耳饮品,为了获得酸甜爽口的滋味,在这些银耳饮品中通常会添加柠檬酸作为酸味剂。
银耳还可以制成各种各样的银耳茶饮品,但是在制备这些银耳茶饮品中,往往需要先将银耳熟化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序。目前,常用的银耳熟化方法有两种,包括高压熟化法和常压熬煮法,前者熟化时间较短,但对设备要求高,后者对设备要求不高,但熟化时间过长,容易造成银耳中多糖物质的损失。
雪梨汁是以雪梨为原料经过物理方法如压榨、离心、萃取等得到的汁液产品。具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
鉴于银耳和雪梨汁的诸多有益功效,如何将雪梨和银耳搭配在一起制备成色味俱佳、即开即食的茶饮品,一直都是食品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酸甜爽口、实物感强、滋阴润肺作用明显、银耳多糖损失少、即开即食的雪梨银耳茶及其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申请人通过潜心研究发现,采用适宜质量浓度的柠檬酸溶液对银耳片进行常压煮制熟化,不仅大大缩短了银耳熟化时间,而且通过该熟化工艺熟化的银耳在后续工艺中并无非酶褐变现象,其制得的雪梨银耳茶中银耳色泽能得到较好保持。这是由于柠檬酸能对银耳子实体细胞壁的多糖进行适度的水解,从而降低细胞壁的韧性,加快银耳的熟化进程,缩短其熟化时间,减少银耳多糖因长时间受热而损失。同时,也很好地抑制了非酶褐变反应,从而有利于银耳色泽的保持。此外,适宜质量浓度柠檬酸的添加还能防止加热熟化时银耳中酸性多糖的过度水解,从而有利于其生理活性和产品粘度的保持,使溶出的银耳多糖能作为增稠剂同时发挥增稠和胶凝的作用。
对熟化过程中柠檬酸添加量必须适当,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熟化时柠檬酸酸溶液适宜的质量浓度为0.1%~0.15%,其用量为银耳干重的20~30倍。若柠檬酸溶液质量浓度低于0.1%时则会出现银耳熟化不充分、产品酸度不足等问题;若高于0.15%时则会加快银耳多糖的水解,造成产品粘度下降、酸度过高。
本发明所述雪梨银耳茶,按照重量份配比计,是由以下原料制得:
银耳1.8~2.7份
雪梨汁4.8~5.2份
果胶0.8~1.2份
糖粉50~52份
纯净水适量。
进一步的,该银耳茶是由以下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得:
银耳2.3份
雪梨汁6.0份
果胶1.0份
糖粉51份
纯净水适量。
所述雪梨银耳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银耳的熟化与软化
称取配方量1/2~2/3银耳,将其进行预处理后放入其干重20~30倍、质量浓度为0.10%~0.15%的柠檬酸溶液中,于90~95℃下熟化15~25min,捞出、晾干表面水分后得到熟化银耳片;将余下1/3~1/2银耳进行预处理后加入其干重16~22倍的纯净水,于115~121℃下软化15~25min后打浆,得到银耳浆;
(2)调配
按配方量分别计量糖粉、果胶和浓缩雪梨汁,将果胶与糖粉混匀,得到糖胶粉,将步骤(1)得到的银耳浆加热至75~85℃,在搅拌下加入浓缩雪梨汁,搅匀后加入糖胶粉,充分搅拌溶解后加入步骤(1)得到的熟化银耳片,用适量纯净水定重后混匀,得到调配物料;
(3)灌装、杀菌
将步骤(2)得到的调配物料趁热装入玻璃瓶中,真空封盖后杀菌,冷却至室温后得到雪梨银耳茶产品。
所述糖粉选自白砂糖粉和/或冰糖粉。
步骤(1)中所述预处理是将银耳放入饮用水中浸泡15~30min,去除其黄色根部和其它杂质,洗净后将其切成长为0.5~1.0cm、宽为0.5~1.5cm的片状。
步骤(3)中所述杀菌是将灌装封盖后的银耳茶于85~90℃水浴中保持15~3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食为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食为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732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头盔式远程无线便携监控装置
- 下一篇:字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