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风速测量仪的感风部件在审
申请号: | 201510736043.0 | 申请日: | 2015-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24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杜利东;赵湛;方震;张萌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P5/14 | 分类号: | G01P5/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曹玲柱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风速 测量仪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风速测量仪的感风部件。
背景技术
风速和风向是重要的气象参数,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气象环境、国防航空、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都有重要意义,风速和风向测量仪也因此在很多场合得到了广泛应用。
风速和风向测量原理和相应的测量仪多种多样,其中作为气象观测规范的是机械式风速风向仪,由风杯风速计和风向标组成。风杯风速计中,有三或四个半球形或抛物形空杯,顺一面地均匀分布组成一个旋转结构,在风力作用下其转速和风速成正比,通过记录转速来测量风速。风向标是固定在旋转支架上的形状不对称的物体,受风作用时会顺风转动显示风向。
机械式风速风向仪的技术成熟,应用广泛。但此类装置具有诸多缺点:体积大,使用时占用空间大;组成部件中多种运动和旋转部件易磨损、使用寿命短,高风速下受风部件容易被破坏;受风部件的惯性较大,无法快速响应风速变化。此外还有诸如热线式风速风向仪、压力式风速风向仪、超声波风速风向仪等,都存在体积较大的缺点。
目前,固态二维风速测量仪逐渐引起本领域技术人员的重视。图1为现有技术固态二维风速测量仪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该固态二维风速测量仪体积小,并且无活动部件,解决了现有常用风速风向仪体积较大的问题,特别是机械式风速风向仪体积大、易损坏、响应慢的问题。
然而,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申请人发现上述感风部件容易出现受风小孔容易被雨水或尘土堵塞的情况,影响了相应风速测量仪的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风速测量仪的感风部件,以避免受风小孔被雨水或尘土堵塞的情况。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应用于风速测量仪的感风部件包括:受风圆柱20。该受风圆柱20自上而下可以分为三段:上段、中段和下段。其中,受风孔21开设于中段受风圆柱的外侧面,在中段受风圆柱底面上具有与受风孔21对应的气压传递孔23,相对应的受风孔21和气压传递孔23之间通过开设于中段受风圆柱内部的第一风道22连通,该第一风道22靠近受风孔一侧的风道段朝向内侧倾斜向上设置。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应用于风速测量仪的感风部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中段受风圆柱外侧面的受风小孔和底面的气压传递孔通过风道连通,其中,风道在靠近受风小孔的一段在由外向内的方向上斜向上倾斜,可以防止雨滴和灰尘进入气压传递孔;
(2)中段受风圆柱的外侧面,受风小孔所在位置的外表面喷涂疏水材料,防上雨滴向受风小孔处汇集;
(3)在半球形风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圆盘形风帽,并在圆盘形风帽的上表面喷涂疏水材料,可以有效防止雨水和尘土污染受风小孔。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固态二维风速测量仪中感风部件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是应用于固态二维风速传感器的感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感风部件的中段受风圆柱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感风部件的下段受风圆柱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风帽;
11-半球形风帽;12-圆盘形风帽;
20-受风圆柱;
21-受风小孔;22-第一风道;23-气压传递孔;
24-第二风道;25-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感风部件通过对风帽和受风圆柱的改进,有效提高了固态二维风传感器的防雨防尘性能。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固态二维风速测量仪的感风部件。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应用于固态二维风速传感器的感风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感风部件自上而下包括:风帽10和受风圆柱20。其中,在受风圆柱20的外侧面上开设有若干个受风小孔21,底面上开设与受风小孔21一一对应的气压传递孔23。在受风圆柱20内部,受风小孔21和气压传递孔23之间具有风道22。风帽10对受风圆柱2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其外侧面的受风小孔被雨水或尘土堵塞。
以下对本实施例应用于固态二维风速传感器的感风部件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60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