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熏味即食牡蛎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04276.2 | 申请日: | 2015-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92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5 |
发明(设计)人: | 陈慧斌;王梅英;刘智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23L17/50 | 分类号: | A23L17/50;A23L27/00;A23L5/30;A23L5/2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61102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熏 即食 牡蛎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即食牡蛎烟熏调味加工方法,属于海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其以新鲜牡蛎为原料,开壳取肉后,经漂洗、蒸煮后进行液熏、真空入味、微波轻度油炸、真空包装、杀菌即得所述烟熏味即食牡蛎。由于牡蛎具有腥味、组织柔软、含水量高等特点,使其加工中容易造成组织受损,不易入味,且传统烟熏中由于传热不均匀易造成牡蛎肉收缩而影响感官品质等问题,本方法采用微波真空促进烟熏液的穿透,解决了牡蛎肉液熏难,加工中容易破肚,水分高入味难和入味加工时间长,加工不连续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产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烟熏味即食牡蛎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牡蛎,也叫生蚝,其营养丰富,是传统的滋补品。据《本草纲目》记载:“生蚝,治虚损,壮阳,解毒,补男女气血,令肌肤细嫩,防衰劳”。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牡蛎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牛磺酸、多糖、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素有“海洋牛奶”之称。目前牡蛎即食食品少,主要是因为牡蛎的加工中存在以下问题:一、牡蛎具有特殊的味道,加工后如未能有效掩盖,仍有很多消费者不能接受;二、加工过程中通过调味或者煮制入味,其耗时长,且调味品无法均匀渗透到牡蛎中,入味效率低;三、传统烟熏工序较复杂,不易控制,人工成本高,而目前的液熏采用浸渍,不利于烟熏液的渗透和附着。
朱兰兰发表的《HACCP在液熏太平洋牡蛎罐头加工中的应用》和廖登远发表的《烟熏牡蛎罐头的技术研究》制备的烟熏牡蛎罐头是采用蒸煮浸泡的方法进行烟熏,该方法烟熏效率低,耗时长,同时由于长时间蒸煮容易出现牡蛎口感软烂的现象。杨贤庆发表的《高水分半干牡蛎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及中国专利(申请号:200810219126.2)“一种高水分牡蛎即食食品的加工方法”制备了半干型调味即食牡蛎,其采用烘箱烘烤调味牡蛎,能耗大,时间长,不易入味,且加工过程中由于烘烤时内外受热不均匀容易影响牡蛎的感官品质;陶晶发表的《即食牡蛎软罐头的研制》采用浸渍调味,热加工采用蒸煮,容易造成入味难和过度蒸煮导致破肚及口感软烂,同时牡蛎容易存在腥味。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513064.7)“一种牡蛎调味食品的制备方法”提供一种可即食的牡蛎调味方法,该方法制备牡蛎无法长期贮藏,不方便携带,只适合鲜食;中国专利(申请号:201310252595.5)“一种即食竹炭海蛎的加工方法”中以牡蛎干为原料,进行包裹油炸,产品为黑色影响感官,无法直接识别牡蛎,且直接油炸后含油量高,口感油腻;中国专利(申请号:201210254021.7)“一种牡蛎方便食品的制备方法”,采用牡蛎酶解后冻干粉和冻干牡蛎混合,该产品食用前需要经过复水,食用麻烦,冻干牡蛎无调味,复水过程中入味效率低;陈胜军发表的《栅栏因子对高水分即食牡蛎产品抑菌效果的影响》和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009522.8)“一种具有含碘茶味的甘甜牡蛎干”中制备了半干型调味即食牡蛎,采用浸渍调味和烘烤制得牡蛎即食食品,该方法入味效率低,时间长,采用烘烤容易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外部结焦、收缩等影响口感和外观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熏味即食牡蛎及其加工方法,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烟熏易烤焦和入味难、耗时长、操作不连续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烟熏味即食牡蛎,其加工方法是以新鲜牡蛎为原料,开壳取肉后,经漂洗、蒸煮后进行液熏、真空入味、微波轻度油炸、真空包装、杀菌即得所述烟熏味即食牡蛎。
所述漂洗是用质量浓度为2%的盐水漂洗2遍。
所述蒸煮是将漂洗干净的牡蛎肉用质量浓度为2.5%的盐水于100~102℃下蒸煮5~8min。
所述液熏是将蒸煮后的牡蛎肉微波脱水,再放入烟熏液中进行两次微波处理;
所述微波脱水的强度为300~400W/kg,真空度为0.07~0.09MkPa,脱除40wt%~50wt%的水;
所述微波处理的真空度为0.06~0.08MPa,温度为45~55℃,每次处理的时间为10~1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042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磁保护装置及其电保护设备
- 下一篇:一种玉米甲鱼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