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温控保健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664549.5 | 申请日: | 2015-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96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钱殷超;顾肇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钱殷超;顾肇文 |
主分类号: | B01J13/14 | 分类号: | B01J13/14;C08G12/32;D01F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控 保健 微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控保健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步骤为:制备预聚体——制备复合芯材乳液——聚合反应成膜——洗涤并干燥。本发明的温控保健微胶囊由保健功能性粉体与温致相变材料共混吸附而成的复合芯材和由高分子聚合物构成的壁材所组成;复合芯材与壁材的质量比为0.3~3∶1;保健功能性粉体平均粒径≤1.2μm;微胶囊的平均粒径≤3μm。本发明微胶囊的温控功能可提高冬季功能性粉体微量元素的释放率,加强人体皮下的微循环,提高人体对保健有效成分的吸收;可保持服用产品与人体皮肤间的舒适温度;可解决功能性粉体在共混纺丝生产中的分散性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微胶囊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纺织领域的温控保健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采用成膜材料将微小活性颗粒包覆成具有核芯-壁壳结构微粒的新型技术。将微小活性材料微胶囊化,可有效减少活性物质对于周边物系,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和光照等的反应,并有效控制其对于外环境的流动、释放或扩展。目前,微胶囊技术已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纺织和工程材料等领域。
中国专利申请号200610017695公开了一种具有持久性抗菌芳香效果的纺织品纳米后整理试剂及其制作工艺,采用抗菌剂和芳香剂的混合物作为芯材,高粘附材料作为壁材,生成抗菌芳香型微胶囊溶液用作纺织品纳米后整理试剂,具有持久、耐洗、无毒等优点。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194001公开了一种服装用储能调温微胶囊相变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有机醇和有机酯混合物为芯材,壳聚糖和二氧化硅凝胶混合物为壁材,制得储能调温微胶囊,用于服装产品具有调节保温效果好,保温时间长久,不影响服装穿着舒适性等优点。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拓宽了新型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途径。
在纺织应用领域,消费者对于纺织品的功能性和舒适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中舒适保健功能类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随着纺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类具有远红外功能、抗菌功能、磁疗功能的保健纺织品,如珍珠纤维纺织品、甲壳素纤维纺织品、中药活血化瘀纤维纺织品和负离子、磁疗康复家纺用品等相继问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但是,现有保健功能纺织品在生产,服用和保健功效方面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
在生产中,以珍珠粘胶纤维(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67962.5)为例,由于该技术中,珍珠粉粒液体浆料采用水溶性分散剂,并以蒸馏水为载体,因此在纺丝工序中加入珍珠粉粒液体浆料后,珍珠粉粒在纺丝液中的分散性下降,在大批量纺丝时,珍珠粉粒团聚后堵塞喷丝孔的现象时有发生,纺丝结束,可见珍珠粉体沉淀于容器的底部;此一弊端严重影响了珍珠纤维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珍珠粉粒的沉淀,增加了原材料的成本。此外,在粘胶纺丝的凝固浴中,硫酸的侵蚀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珍珠粉体的功效。
抗菌珍珠粘胶纤维(中国专利申请号200710008726)技术在珍珠粉粒母液中加入有机抗菌剂,相应地分散剂采用聚醚型非离子活性剂,载体为多元醇非离子活性剂,一定程度上分散性有所提高,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弊端。
以上所述珍珠粉体分散性不足以及粉体在加工中受硫酸侵蚀的弊端在功能性粉体共混纺丝加工中具有共性。
在服用和保健功效方面,由于珍珠性寒,在夏季服用条件下,消费者感觉珍珠纤维内衣凉爽舒适,受到一致的好评;但在冬季服用时,内衣服用过于偏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舒适性。再者,考虑到温度和光照是激发功能性粉体内能,从而有效释放微量元素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冬季温度偏低时,功能性粉体珍珠微颗粒的微量元素释放量以及远红外法向发射率均会受到现见的影响。显然,维持纺织产品中的功能性粉体处于有利于持续激发其内能的温度范围内,对于提高纺织品的服用舒适性,增强保健功效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技术中,微胶囊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解决活性材料与周边物系的隔离控制工艺技术,以扩大活性材料的应用领域;对于如何实现温控保健,使其活性成分发挥持久的最大效能尚属空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钱殷超;顾肇文,未经钱殷超;顾肇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6645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