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明轮后置的全自动清漂船在审
申请号: | 201510552521.2 | 申请日: | 2015-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59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发明(设计)人: | 倪杰;郭卫;于冾;吴培松;董凤亮;何晓;刘剑青;薛小豫;刘浩;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飞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H5/02 | 分类号: | B63H5/02;B63B35/3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6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置 全自动 清漂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明轮后置的全自动清漂船。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关于水草收割工程的研究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伴随着生活垃圾的肆意乱扔,河道的污染将严重影响周边住户的健康,因此,清漂船的使用十分的常见,并且它的样式也十分多元化。
目前,清漂船基本上包括船体、采收系统、存储系统、以及用于推动船体行驶的驱动系统,其中,驱动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船体两侧的明轮,通过明轮来驱动清漂船的行驶,同时,明轮分布在船体的中后部。
然而,上述的明轮设置存在了以下缺陷:
1)、在船体两侧安装明轮,显然增加了船的宽度,致使该清漂船在较窄的水域内,很难实现清漂作业。
2)、在安装明轮时,必须在船体上开设连通孔,这样不仅增大安装难度和强度,而且必须确保安装后船体的密封性,操作十分不便。
3)、由于动力源(明轮的位置)与船体的尾部存在一定的距离,很难控制船体靠岸准确位置。
4)、由于明轮转动后,必然带动水花,部分水被甩到船体的甲板上,当人员在上行走时,容易滑倒,十分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明轮后置的全自动清漂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明轮后置的全自动清漂船,其包括船体、推动机构、存储仓、收集仓,其中推动机构包括位于船体两侧的明轮,特别是,在船体的尾部向外延伸设有安装支架,明轮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安装支架的两侧,且位于两侧的明轮的外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船体的宽度。
优选地,安装支架与船体的尾部相焊接或通过外连接件相固定连接。
优选地,在安装支架的两侧、明轮上方安装有挡住水被甩向船体的挡水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全自动清漂船还包括设置在船体尾部的卸料仓。
卸料仓一端部转动设置在船体的尾部、另一端部沿着船体的延伸方向向外延伸,全自动清漂船还包括用于驱动卸料仓相对船体转动调节的顶升油缸。
顶升油缸有两个,分别位于卸料仓的两侧,且顶升油缸的一端部转动连接在卸料仓上、另一端部转动连接在安装支架上。
卸料仓的宽度小于存储仓的宽度。合理分布使得船体两端受力平衡,使得船运行的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在存储仓的出料端设有自两侧向中部靠拢的导向板,且导向板能够伸入卸料仓的进料口。便于卸料。
此外,全自动清漂船还包括驾驶舱。存储仓沿着船体长度方向延伸设置,驾驶舱位于存储仓的一侧、且靠近收集仓。这样一来,整个船体长度都是存储,存储空间十分充足。
同时,安装支架上还设有检修孔。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一方面使得清漂船的宽度相对变窄,增大其可使用的范围;另一方面明轮安装十分方便,且无需考虑船体密封性的要求,操作简单,同时明轮后置后更加有利于船的靠岸。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全自动清漂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1、船体;2、推动机构;20、明轮;3、存储仓;4、收集仓;5、安装支架;50、检修孔;6、挡水壳;7、卸料仓;8、顶升油缸;9、导向板;10、驾驶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3,明轮后置的全自动清漂船,其包括船体1;推动机构2;沿着船体1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在船体1上的存储仓3;设置在船头的收集仓4;其中推动机构2包括位于船体1两侧的明轮20,特别是,在船体1的尾部向外延伸设有安装支架5,明轮20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安装支架5的两侧,且位于两侧的明轮20的外端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船体1的宽度。
具体的,安装支架5与船体1的尾部相焊接或通过外连接件相固定连接,且在安装支架5上还设检修孔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飞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飞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5252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动力空中悬停房车
- 下一篇:一种新型救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