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芍药叶片组织培养直接成芽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525936.0 | 申请日: | 2015-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23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3 |
| 发明(设计)人: | 陶俊;赵大球;王静;史旻;周春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5/00 | 分类号: | C12N5/00;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芍药 叶片 组织培养 直接 培养基 培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的组织培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芍药叶片组织培养直接成芽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位列“花相”,仅次于“花王”牡丹,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芍药的花朵硕大,花色艳丽,花型美观,花香馥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一些具有新奇性状的品种,市场前景尤为广阔。如普通的3~5年生芍药栽培品种售价一般为20~30元,而较为新奇的品种如‘黄金轮’售价约为普通品种的10倍,并需求量巨大。而如何快速、高效地将这些新奇品种进行扩繁,是摆在种植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当前芍药最常用的繁殖方法是分株繁殖与播种繁殖,前者虽然能保持原品种的性状,但需要植株生长3~5年才能分一次,并且周期较长、繁殖系数较低,分株后的母株翌年观赏价值明显下降;后者既不能保持原品种的性状,又需要经过4~5的童期才能开花,因此,两者均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快速繁殖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与传统繁殖方法相比,组织培养既能保持原有品种和优良性状,扩大其繁殖系数,又不受季节的影响,可以周年运转,大幅度地提高了繁殖的效率。CN102428872B公开了一种通过种胚培养获得完整芍药植株的方法,但由于种胚并不能完全保持母本的性状,因此不能用于优良品种的扩繁。吴红娟等人发表的论文‘观赏芍药‘大富贵’丛生芽诱导及生根技术’(吴红娟,沈苗苗,于晓南.观赏芍药‘大富贵’丛生芽诱导及生根技术.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9):20-22.)、‘芍药不同品种启动培养比较及‘朱砂判’丛生芽诱导的研究’(吴红娟,于晓南.芍药不同品种启动培养比较及‘朱砂判’丛生芽诱导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31(4):29-33.)报道了以地下休眠芽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的方法,该方法对于优良品种的扩繁存在3点不足:①一个植株所包含的地下休眠芽数量有限,以其为外植体的繁殖效率不高;②每株组培苗只能产生3~5个丛生芽,繁殖系数不高;③整个过程必须经历一个地下芽启动培养的过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成本。胡映泉等人发表的论文‘芍药不定芽的诱导技术’(胡映泉,冯海华,时宝凌.芍药不定芽的诱导技术,山西林业科技,2003,增刊:23-24,33.)对芍药嫩茎进行组织培养,在M S+BA 3.5mg/L+蔗糖30g/L+琼脂6g/L培养基上可一步成芽,缩短了成芽时间,但该论文数据较为含糊,统计的时间也未作交代,最终芽的诱导率最高只有74%。王吉凤等人发表的论文‘5个芍药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研究’(王吉凤,李青,孟会.5个芍药品种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2(3):213-216.)中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分化出不定芽,但其愈伤褐化严重、玻璃化、易碎,芽分化率低,仅有7.95%。孙晓梅等人发表的论文‘芍药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的研究’(孙晓梅,程婉,刘萍,周文强,王丹,杨宏光.芍药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的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4-02,45(1):24-27.)对芍药子叶、茎、叶片进行培养,以基部茎为最优的不定芽分化外植体,但分化率只有35%,且需经过愈伤诱导阶段。综上所述,在芍药组织培养过程中,前人均成功分化出不定芽,但是他们多以种胚、地下休眠芽、茎段等为外植体,不仅分化率低,而且继代次数多(分两步实施),实验过程繁琐,周期较长,并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芍药组培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以芍药叶片为外植体一步成芽的培养基及培养方法,为芍药优良品种快繁提供技术支撑。
本发明采用的芍药叶片组织培养直接成芽的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改良MS基本培养基,添加TDZ 0.1~3.0mg·L-1+椰汁5~15%,附加蔗糖30g·L-1,水解酪蛋白600mg·L-1,琼脂6.4g·L-1,pH为5.8。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芍药叶片组织培养直接成芽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3月下旬选取幼嫩的芍药叶片;灭菌后接种于培养基上温度25±2℃,暗培养2个月,获得不定芽;所述培养基是改良MS基本培养基,添加TDZ 0.1~3.0mg·L-1+椰汁5~15%,附加蔗糖30g·L-1,水解酪蛋白600mg·L-1,琼脂6.4g·L-1,pH为5.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259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导电体及其制造方法、全固态锂二次电池
- 下一篇:锂锰电池全自动生产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