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NG接收站轻烃回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01020.1 | 申请日: | 2015-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659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强;于安峰;党文义;万古军;凌晓东;赵焕省;鲍磊;韩中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7/04 | 分类号: | F17C7/04;F17C13/02;F17C13/04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张红凤 |
地址: | 26607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ng 接收站 回收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轻烃回收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LNG接收站轻烃回收工艺。
背景技术
轻烃回收工艺是将液化天然气中包含的C2和LPG等轻烃组分进行提取,实现高附加值组分的分离,同时稳定气化后的天然气(NG)的气质。
现有的接收站轻烃回收装置是通过低压压泵从LNG储罐中泵出低温LNG,经装置升压泵增压后,经过换热及闪蒸等过程将C2和LPG等重组分提取出来。现有工艺的问题在于,由于轻烃回收装置直接处理的是经过升压泵输出的低温LNG,装置需要耐受-164℃的低温以及一定的压力(约3MPa),这就对轻烃回收装置的材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增加了装置成本,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另外,现有工艺采用蒸汽给LNG加热,设备换热面两侧温差大,对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一旦蒸汽故障或者波动,也将导致装置非正常停车或波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NG接收站轻烃回收工艺,该回收工艺的回收过程更加温和,从而减少装置能耗,降低对装置材质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装置的运行风险。
其技术解决方案包括:
一种LNG接收站轻烃回收工艺,其所选用的回收装置包括储罐、高压外输泵、一级气化器、气液分离器、二级气化器、增压机和轻烃回收装置,所述储罐内用于盛装LNG,所述储罐与高压外输泵的进口端连接,所述高压外输泵的出口端与一级气化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一级气化器的出口端通过第一管道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进口端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一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轻烃回收装置连接,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端二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二级气化器连接;
所述回收工艺包括:
a、所述储罐内的LNG经过其罐内的低压泵增压后出罐,进入高压外输泵进行增压;
b、高压外输泵对LNG增压并达到外输压力后,进入一级气化器中,所述一级气化器为LNG提供热能并将其部分气化;
c、部分气化后的LNG经过第一管道进入气液分离器,在气液分离器内将气液两相进行分离,其中气相NG位于气液分离器的上方,并通过第三管道进入第二分离器中,液相LPG、乙烷和少量的气相NG通过第二管道进入轻烃回收装置中;
d、轻烃回收装置将LPG和乙烷进行分离,并收集至各自的储罐中,少量的气相NG通过所述增压机增压后,进入二级气化器中;
e、在二级气化器中继续加热至外输温度后,经NG计量外输系统计量后进入外输管网。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在从所述第一管道的中部设置有第一管道支路,所述第一管道支路的末端与第三管道的中部连通,所述第一管道支路上设置有阀门一。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管道上设置有阀门二。
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相比现有工艺,不单独设置轻烃回收装置升压泵,只需利用LNG高压外输泵;
(2)本发明采用两级气化工艺,降低了单级气化热负荷;
(3)本发明采用气化器为LNG轻烃回收提供所需热源,可以采用海水等自然热源,相比现有蒸汽加热系统,节省能源,且热源稳定性较锅炉可靠;
(4)本发明在气液分离器之后,液相通过减压阀减压后可在相对较高温度(相对-164℃来说)及较低压力下进行轻烃回收,与现有轻烃回收装置相比操作条件较为温和。
(5)通过气液分离器对部分气化的LNG进行预处理分离,分离出绝大部分的NG,仅有少量NG进入轻烃回收装置,可减小轻烃回收装置的设备尺寸。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清楚、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轻烃回收工艺的流程图;
图中,1、储罐(LNG储罐),2、高压外输泵,3、一级气化器,4、气液分离器,5、阀门二,6、轻烃回收装置,7、乙烷储罐,8、LPG储罐,9、增压机,10、二级气化器,11、阀门一,12、NG计量外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5010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轻烃回收工艺
- 下一篇:一种浮动式外壳碰撞检测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