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82322.1 | 申请日: | 2015-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47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1 |
发明(设计)人: | 燕绍九;洪起虎;杨程;赵双赞;戴圣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H01M4/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09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锂电池 正极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锂电池材料,具体涉及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正负极材料,磷酸铁锂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安全性能与循环寿命是其它电池材料无法比拟的,满足了电动车频繁充放电的需要,而且以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更易串联使用,可以为电动车提供更高的动力。另外,磷酸铁锂具有无毒、无污染、安全性能好、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寿命长等优点,是新一代动力锂离子电池的理想正极材料。
磷酸铁锂堆积密度低和导电性差的缺点阻碍了其实际应用。研究者们为了提高导电性,在材料中掺入导电石墨等碳材料,这又显著降低了材料的堆积密度,掺碳磷酸铁锂的振实密度一般只有1.0~1.2g/cm3,而商品钴酸锂的振实密度一般为2.0~2.4g/cm3,如此低的堆积密度使得磷酸铁锂的体积比容量与钴酸锂相差很多,制成的电池体积较大,很难应用于实际;另外,掺杂的导电石墨通常为球形,与磷酸铁锂形成点接触,为了形成良好的通路,掺杂量较大,从而导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体积较大。
如何在保证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导电性能的同时提高其振实密度,是有效提高锂电池的电容量,为其实际应用奠定基础的关键技术。
发明内容
本文提供了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解决了磷酸铁锂的振实密度低和导电性差的问题,为锂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该材料包括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表面包覆有石墨烯纳米片。
所述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第一优选方案,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中磷酸铁锂与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100∶1~1∶1。
所述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第二优选方案,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中磷酸铁锂与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60∶1~1∶1。
所述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第三优选方案,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中磷酸铁锂与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20∶1。
所述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第四优选方案,所述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与石墨烯纳米片的质量比为100∶1~1∶1。
所述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第五优选方案,所述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与石墨烯纳米片的质量比为60∶1~1∶1。
所述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第六优选方案,所述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与石墨烯纳米片的质量比为20∶1。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正极材料中内部交互成导电网络的碳纳米管和表面包覆的石墨烯纳米片可极大提高正极材料的导电性,提高电池的功率密度和充放电速度,可有效提高的锂电池的电容量及循环性能,放电比容量高达169.2mAh·g-1,10C倍率100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大于92%;
2)本发明的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与碳纳米管的复合物采用造粒工艺,在保证正极材料导电性的同时提高了其振实密度,减小了导电碳材料的体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该材料包括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表面包覆有石墨烯纳米片。
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中磷酸铁锂与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20∶1,所述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与石墨烯纳米片的质量比为20∶1。
实施例2
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该材料包括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表面包覆有石墨烯纳米片。
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中磷酸铁锂与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10∶1,所述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与石墨烯纳米片的质量比为25∶2。
实施例3
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该材料包括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表面包覆有石墨烯纳米片。
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中磷酸铁锂与碳纳米管的质量比为16∶1,所述正极材料中磷酸铁锂与石墨烯纳米片的质量比为20∶1。
实施例4
一种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该材料包括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所述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物表面包覆有石墨烯纳米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8232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