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酯果胶的脱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74281.1 | 申请日: | 2015-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5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0-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恒勇;李大伟;郭芳;何利影;周光姣;夏成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亿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P19/14 | 分类号: | C12P19/14;C12P19/04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68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果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果胶,尤其涉及一种低酯果胶的脱酯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果胶的脱酯工艺有:酸法脱酯、碱法脱酯和酶法脱酯。
(1)酸法脱酯:得到的果胶多聚半乳糖醛酸含量较高,但反应速度缓慢,在同温同浓度条件下,其脱酯速度远低于碱法脱酯,升温能够加快反应速度,但果胶链的解聚速度也会大大加快,严重破坏了果胶的凝胶强度。
(2)碱法脱酯:其脱酯速度快,但果胶在碱法脱酯时,除了分子中甲氧基含量减少外,同时还会产生果胶分子的解聚,即β-消去反应,导致果胶分子量、粘度和胶凝度下降。
(3)酶法脱酯:在果胶提取的过程中,加入果胶酶直接脱酯;缺点:第一,由于果胶提取时间长,导致果胶酶大量破坏了果胶分子链,降低了果胶的胶凝度和酯化度,严重影响果胶质量;第二,对生产果胶的原料质量要求较高,含胶量低的原料在提取过程中,由于果胶酶长时间的作用导致大量果胶遭破坏,最终无法提取出果胶;第三,提取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温度,严重破坏了果胶酶的活性,使得大量的果胶酶没起到相应的作用,导致果胶酶用量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低酯果胶的脱酯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低酯果胶的脱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新鲜桔皮、西瓜皮、苹果皮、向日葵盘和杆中的一种或多种粉碎至粒径为2-4mm,得到的原料混合其重量8-10倍的清水,加热至80-90℃,加入碳酸钠调节溶液的pH至7-8,保温1-2小时;
(2)将上述溶液过滤,得到的滤渣用40-50℃的温水反复水洗至无色无味,加入盐酸,调节pH至1.5-2,在60-70℃下提取30-40分钟,抽滤得到滤液;
(3)将滤液真空浓缩,得到高酯果胶的浓缩液,向浓缩液中加入氨水调节pH至3.5-3.8,冷却至25-30℃后加入浓缩液量的0.012-0.013%的果胶酶,进行脱酯反应,1-2小时后加入酒精度15-20%的酒精来钝化果胶酶的活性;
(4)加入浓缩液体积1-1.5倍的无水乙醇,沉淀1-2小时后离心分离,滤渣喷雾干燥,得到低酯果胶。
工艺原理:本发明是在生产出高酯果胶的浓缩液后,再加入高纯度果胶酶进行脱酯,通过控制脱酯时间,可生成不同酯化度的低酯果胶产品,控制时间结束后加入酒精度15-20%的酒精来钝化果胶酶的活性,防止进一步脱酯,有效控制脱酯程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将果胶酶直接作用于高酯果胶浓缩液,大大减少了果胶酶的用量;通过控制浓缩液的温度,保持果胶酶的活性,充分发挥果胶酶的脱酯作用;在完成脱酯后,可以迅速地进入沉淀环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提取效率高、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高、工艺简单的优点,非常适合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本发明提供的低酯果胶生产工艺不但填补了国内工业化生产低酯果胶的空白,也打破了外国厂家对低酯果胶产品的技术垄断,有利于推动我国低酯果胶产业化的发展,打造民族果胶品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一种低酯果胶的脱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新鲜桔皮、西瓜皮、苹果皮、向日葵盘和杆中的一种或多种粉碎至粒径为2mm,得到的原料混合其重量8倍的清水,加热至90℃,加入碳酸钠调节溶液的pH至7,保温2小时;
(2)将上述溶液过滤,得到的滤渣用50℃的温水反复水洗至无色无味,加入盐酸,调节pH至1.5,在60℃下提取30分钟,抽滤得到滤液;
(3)将滤液真空浓缩,得到高酯果胶的浓缩液,向浓缩液中加入氨水调节pH至3.5,冷却至25℃后加入浓缩液量的0.0125%的果胶酶,进行脱酯反应,2小时后加入酒精度15%的酒精来钝化果胶酶的活性;
(4)加入浓缩液体积1.5倍的无水乙醇,沉淀2小时后离心分离,滤渣喷雾干燥,得到低酯果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亿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亿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742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