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延伸率Mg‑Zn‑Y合金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66356.1 | 申请日: | 2015-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944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张英波;李彬;陈辉;权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3/04 | 分类号: | C22C23/04;C22F1/06 |
代理公司: | 成都博通专利事务所51208 | 代理人: | 陈树明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延伸 mg zn 合金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镁合金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高延伸率Mg-Zn-Y合金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镁合金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同时兼具有比强度高、降噪减振好、电磁屏蔽性好、易于回收等优点,在交通车辆、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国防科技等领域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随着对轻量化、节能、环保等要求的日益提高,镁合金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镁合金自身具有的缺点,如强度较低、韧性较差等问题,限制了镁合金的工业化广泛应用。因此,要进一步扩大镁合金的应用范围,满足其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必须提高镁合金的综合性能。
准晶因其独特的原子排列结构而具有优异的机械和物理性能,如高强度、低摩擦系数、抗氧化、耐腐蚀等,将其作为增强相引入到镁合金中可提高镁合金的综合性能,为新型镁合金的开发和实际应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近年来,因Mg-Zn-Y合金微观组织中具有高强特性的二十面体准晶相而成为研究热点。特别是变形Mg-Zn-Y合金,相对于铸造镁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塑性,更多样化的力学性能,从而可满足更多结构件的需求。目前,变形Mg-Zn-Y合金的制备方法为:铸造→均匀化退火(一般380-420℃,8-24h)→热挤压。已报道的用现有方法制备的Mg-Zn-Y合金一般具有较高的强度,但室温延伸率一般低于20%,极大限制了Mg-Zn-Y合金的大规模应用;比如对于需要冷变形成型的部件,低延伸率限制了冷变形的成型性,且很难做到无损伤冷变形成型。因此,探索并开发出一种制备超高延伸率Mg-Zn-Y合金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高延伸率Mg-Zn-Y合金的制备方法。通过该方法制备Mg-Zn-Y合金的过程中,形成了纳米共准晶组织,使最终得到的Mg-Zn-Y合金具有高于40%的室温延伸率。
本发明实现其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一种超高延伸率Mg-Zn-Y合金的制备方法,其步骤是:
A、浇注:按Zn 3-8%、Y 0.7-1.8%,余量为Mg的元素质量百分比,浇注Mg-Zn-Y合金铸锭;
B、热处理:将A步得到的Mg-Zn-Y合金铸锭在480-500℃下保温8-24h,随即进行水淬处理,得到热处理后的Mg-Zn-Y合金锭;
C、预变形:将B步得到的Mg-Zn-Y合金锭在300-400℃下保温2-4h后,进行温度为320-380℃,挤压比为1.2-3.5的预变形处理;
D、热挤压:将C步的预变形处理后的Mg-Zn-Y合金锭在300-400℃下保温2-4h后,进行温度为330-400℃,挤压比为20-60的热挤压处理,即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申请人发现,B步的480-500℃的热处理不仅能够获得更好的固溶效果,使添加的合金元素(Zn、Y)更多的溶入至α-Mg基体内部,提高了最终得到的Mg-Zn-Y合金的室温延伸率;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温度下,合金中α-Mg基体晶界处会出现少量的液相,再经水淬处理,合金能凝固形成纳米共准晶组织,即层片间距为纳米级的共晶组织(其中一相为准晶相,另一相为α-Mg相);这种纳米共准晶组织在D步的热挤压处理发生破碎,得到晶粒尺寸非常细小(纳米级)的准晶相,大大提高了最终得到的Mg-Zn-Y合金的室温延伸率。
二、B步热处理后,再进行C步的预变形处理,预变形处理可改善合金的织构(晶粒取向),有利于塑性变形时柱面滑移的启动,改善合金的塑性成形能力,有利于再次挤压后沿着预变形方向(和挤压方向相同)的延伸率的提高。
三、在D步的热挤压处理中,通过高温塑性变形使得Mg-Zn-Y合金中的α-Mg基体发生动态再结晶,使原铸态合金中呈树枝晶的α-Mg基体变为等轴晶,细化了晶粒,大大提高了Mg-Zn-Y合金的强度和延伸率;同时,热挤压可通过破碎Mg-Zn-Y合金中的纳米共准晶组织,达到细化第二相的效果(得到纳米级的准晶相);最终获得室温延伸率高于40%的Mg-Zn-Y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663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球阀可拼接分水器
- 下一篇:一种隔声隔振长输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