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用检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41572.0 | 申请日: | 2015-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12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果;蓝峰;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东方仪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0 | 分类号: | G01M3/20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冯忠亮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用 检漏 装置 | ||
本发明为通用检漏装置,解决现有检漏设备只能采用专门的示漏介质进行中间过程的泄漏检查,不能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既能进行中间过程泄漏检测,又能在产品加注工作介质并密封后直接以工作介质为示漏介质完成最终的泄漏检测。通用检漏装置由真空箱(1)、真空箱抽空装置(3)、密封装置(2)组成,密封装置(2)由密封气缸(21)、气缸支架(22)、中空密封杆(23)、密封圈(24)、连接头(25)组成,被检件(11)与中空密封杆(23)及密封圈(24)连接,连接头(25)与外部提供的示漏气体通过标准管道接头相连接,真空箱(1)与真空箱抽空装置(3)连接,泄漏检测装置由示漏气体探测仪(4)组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检测工件漏率的装置有关,尤其是与在同一台设备上可对工作介质和专门的示漏介质分步进行检测的装置有关。
背景技术:
巳有的检漏装置以人工操作为主,自动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检漏成本高。 在工件密封方面,现有设备大量采用手动密封,存在效率低、可靠性差等不足,在设备信息化方面,现有检漏装置通常只具备简单的泄漏检测功能,少有采用信息化技术,在示漏气体的多样性方面,现有检漏装置示漏气体单一、不同示漏气体的设备、甚至需要不同的生产厂家来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对工作介质(烷类、油类等)进行高精度检测,又能采用专门的示漏介质(氦气)进行高精度定量检测,结构简单,功能多,自动化程度高,检漏灵敏度高,工作效率高,检漏成本低的通用检漏装置。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由真空系统,泄漏检测系统组成,真空系统由真空箱1,真空箱抽空装置3、密封装置2组成,密封装置由密封气缸21、气缸支架22、中空密封杆23、密封圈24、连接头25组成,被检件11放在真空箱内,与箱内的密封装置的中空密封杆及密封圈连接,密封装置的连接头25与外部提供的示漏气体通过标准管道接头相连接,真空箱与真空箱抽空装置连接,泄漏检测系统由示漏气体探测仪4组成,真空箱为两个,分别通过管道与示漏气体探测仪4连接,电控系统6与真空箱、真空箱抽空装置、密封装置连接。
通用检漏装置平台上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真空箱,密封装置的密封气缸21分别与第1、2、3、4电磁阀AV6、AV7、BV6、BV7连接,示漏气体探测仪4放置在平台上的机柜内,连接头通过标准接头与外部示漏气体连接,两连接头上分别装有第1、2传感器AP2、BP2,真空箱抽空装置由真空泵MU1,第5、6、7、8、9电磁阀MV1、AV1、BV1、AV2、BV2组成,真空泵MU1的入口连接有第5电磁阀MV1,真空泵MU1的入口与第6、7电磁阀AV1、BV1相连接,第6、7电磁阀AV1、BV1和真空泵MU1之间分别连接有第8、9电磁阀AV2、BV2;示漏气体探测仪4与第10电磁阀AV4连接,第10电磁阀AV4分别通过第11、12电磁阀AV3、BV3与第1、2真空箱A01、B01相连接,第1、2真空箱AO1、BO1分别与第1真空压力计AP1、第2真空压力计BP1连接。
电控系统6由可编程控制器PLC通过RS232通讯口与触摸显示屏连接实现双向通信,一方面可编程控制器PLC向触摸屏传输数据进行设备工作状态监测和生产数据统计;另一方面,通过触摸屏进行设备工作参数的设置,以便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的要求进行工作;可编程控制器PLC通过AD通道与泄漏检测装置的数据通讯口连接,采集泄漏检测装置输出的模拟信号并将其转换成为数字信号实时显示在触摸屏上,用于实时监测泄漏检测装置测得的漏率,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各输入点与第1、2传感器及第1、2真空压力计连接。第1真空压力计AP1与输入点CH1连接,第2真空压力计BP1与输入点CH2连接,第1传感器AP2与输入点CH3连接,第2传感器BP2与输入点CH4连接,示漏气体探测仪4与PLC的输入点CH5连接,PLC的各输出点通过继电器与第1—12电磁阀、真空泵连接。
本发明的真空箱抽空装置3,使被检工件外部在真空环境中,在每次检测前,向被检工件充入示漏气体,由泄漏检测装置检测被检工件的泄漏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东方仪器有限公司,未经成都东方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415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