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铁车辆段试车线复合隔振屏障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23834.0 | 申请日: | 2015-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7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汪朝晖;黄红东;邹超;陈页开;杨玲芝;汪益敏;何涛;陈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1/08 | 分类号: | E02D3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100 | 代理人: | 罗毅萍 |
地址: | 510335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车辆段 试车 复合 屏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振屏障,属于地下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地铁车辆段试车线复合隔振屏障。
背景技术
地铁车辆段通常用于检修和停放列车,是地铁建设集中使用土地面积最大的地块。在其上部空间进行物业开发是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和弥补地铁建设、运营资金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开始大面积新建带上盖物业的车辆段。对于车辆段而言,试车线列车运行速度较快,频繁运行引起的振动会经由轨道、地基、建筑结构传播至上盖物业中,可能引起上盖建筑物的开裂,诱发二次结构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环境质量;另外,它还可能干扰上盖物业中医院和科研单位精密仪器的正常使用。可见,地铁车辆段试车线列车运行对上盖物业带来的振动污染,是制约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发展的难点问题之一。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减隔振方法主要是振源主动减振和振动在土中传播的被动隔振。其中,振源减振一般从车辆、轨道及道床形式、减振扣件及减振垫方面入手。振动在土中传播的被动隔振则分为连续屏障和非连续屏障隔振,主要是针对地面交通(铁路、公路、城市高架桥)的振动问题。而带上盖建筑的地铁车辆段试车线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相对于地面交通振动的一个显著不同是振源与建筑的空间关系不同,地铁车辆段试车线的振动位于上盖建筑正下方,距离近,频谱成分复杂。虽然现有的减振措施对临近轨道的建筑有一定的减振效果,但带上盖物业的地铁车辆段在我国出现和发展历史较短,实际工程不多,还处在探索阶段,现有的减振措施是否适用于带上盖物业的地铁车辆段试车线的减振,有待深入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地铁车辆段试车线复合隔振屏障,该复合隔振屏障能够有效减小地铁车辆段试车线列车运行对上盖物业造成的振动危害,进而降低试车线列车振动对上盖物业的影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地铁车辆段试车线复合隔振屏障,所述复合隔振屏障设置于试车线道砟两侧下方的地基土层中,及所述复合隔振屏障的整体深度D、整体宽度W、及隔振屏障内侧靠近道砟的垂直面与试车线轨道中心线所在的垂直面之间的间距S满足以下条件:D≥0.5λR、W≥0.1λR、λR>S≥0.7λR,其中λR为试车线道砟底部的首层地基土的瑞利波长。
进一步,所述每一隔振屏障整体呈方体结构,包括有实体屏障、位于实体屏障上方的电缆沟、及位于电缆沟上方的顶部盖板。
进一步,所述实体屏障为工业废料轻骨料混凝土层,主要由混凝土和粉煤灰陶粒构成。
进一步,所述实体屏障每一立方包括有以下重量的物料:水泥420kg、矿渣60kg、硅灰48kg、水250kg、砂520kg、陶粒600kg。
进一步,所述粉煤灰陶粒的密度为500~750kg/m3,球形粒径小于15mm,混凝土按照C25要求进行配比。
进一步,所述电缆沟为护壁空沟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所述电缆沟的深度D2为2~3m。
进一步,所述隔振屏障内侧靠近道砟的垂直面与试车线轨道中心线所在的垂直面之间的间距S≥3m。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隔振防灾。本发明设置在试车线道砟两侧下方的地基土层中,一方面有效减少振动能量传递到隔振屏障另一侧的建筑物框架柱上,进而降低上盖建筑物受到的振动影响,振动衰减可达5~8dB;另一方面,保证了轨道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减小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的侧向位移,减少由于地基土变形引起的轨道不平顺带来的附加振动。
2、施工方便。对于新建的车辆段,复合隔振屏障可以结合试车线旁的电缆沟进行设置,在进行电缆沟施工的同时,将电缆沟下方一定深度的土体用工业废料轻骨料混凝土换填;对于旧车辆段试车线改造,复合隔振屏障施工速度快,不会影响原有试车线的正常使用。
3、经济环保。试车线隔振屏障隔振效果显著,造价低廉,所使用的工业废料无污染,变废为用,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与上盖建筑结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对上盖建筑结构的减振效果对比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对上盖建筑结构的减振效果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238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