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18273.5 | 申请日: | 2015-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90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波;黄晓春;叶继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D1/50 | 分类号: | F22D1/5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2102 | 代理人: | 黄春松 |
地址: | 2156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轮机 发电 机组 中的 锅炉 给水 循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锅炉给水除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
背景技术
在汽轮机发电运行中,由锅炉产生的热蒸汽进入汽轮机内膨胀做功,使汽轮机中的叶片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做功后的废蒸汽经凝汽器后形成凝结水,凝结水与补水混合形成锅炉给水后被送回锅炉内使用。由于锅炉给水中的溶解氧对金属表面会产生氧腐蚀,从而腐蚀锅炉的部件,锅炉的部件经腐蚀产生的腐蚀性物质会进入锅炉内,进入锅炉内的腐蚀性物质会沉淀并累积附着在锅炉管壁及受热面上,形成难溶且传热不良的具有腐蚀性能的铁垢,具有腐蚀性能的铁垢会使管道内壁出现点抗,从而增大阻力系数,严重的还会发生管道爆炸事故,给汽轮机发电的运行带来安全隐患。为减轻锅炉部件的氧腐蚀,必须对锅炉给水进行除氧。目前对锅炉给水进行除氧的最常用的方式是采用热力除氧,即设置除氧器,除氧器包括除氧塔和除氧器水箱,凝结水和补水进入除氧塔热力除氧后进入除氧器水箱中,从除氧器水箱输出的锅炉给水被送回锅炉内使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补水和凝结水温度差异较大,存在热负荷波动,热负荷波动会造成除氧器中的除氧塔工况波动,从而导致除氧塔除氧效果恶化,严重影响除氧塔的除氧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锅炉给水进行多次循环除氧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在对锅炉给水多次循环除氧的同时降低热负荷波动对除氧塔工况的影响,从而使除氧塔稳定工作,提高除氧塔的除氧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包括:除氧塔和与除氧塔的排水口相连接的除氧器水箱;在除氧塔上设置有热源进入口、凝结水回水口和补水进水口,在除氧塔顶部还设置有氧气排气口,热源通过热源管道与除氧塔的热源进入口相连接,凝汽器底部热井的排水口通过回水管道与除氧塔的凝结水回水口相连接,补水源通过补水管道与除氧塔的补水进水口相连接,除氧器水箱的排水口通过连接管道与锅炉的进水口相连接,在连接管道上设置有给水泵和锅炉给水调节阀,锅炉给水调节阀能调节进入锅炉内的锅炉给水流量;在回水管道上设置有凝结水泵;在给水泵与锅炉的进水口之间的连接管道上设置有循环管道,循环管道的进水口通过连接管道侧壁上的通孔与连接管道相连通,循环管道的出水口通过补水管道侧壁上的通孔与补水管道相连通;工作时,从除氧器水箱中输出的锅炉给水在给水泵的驱动下分两路流动:一路通过循环管道与补水管道中的补水汇集混合,另一路通过锅炉给水调节阀进入锅炉内。
进一步地,前述的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其中,在循环管道上设置有能调节进入循环管道中的锅炉给水流量的总调节阀。
进一步地,前述的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其中,在循环管道的出水口处设置有第一分支管道和第二分支管道,循环管道的出水口分别与第一分支管道和第二分支管道相连通,第一分支管道通过补水管道侧壁上的通孔与补水管道相连通;第二分支管道通过回水管道侧壁上的通孔与回水管道相连通;从循环管道输出的锅炉给水分两路流动:一路通过第一分支管道与补水管道中的补水汇集混合,另一路通过第二分支管道与回水管道中的凝结水汇集混合。
进一步地,前述的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其中,在第一分支管道上设置有能调节进入第一分支管道中的锅炉给水流量的第一调节阀。
进一步地,前述的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其中,在第二分支管道上设置有能调节进入第二分支管道中的锅炉给水流量的第二调节阀。
进一步地,前述的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其中,在补水管道上设置有换热器,除氧塔顶部的氧气排气口通过排气管与换热器相连接。
进一步地,前述的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其中,在补水管道上设置有能调节补水流量的补水调节阀。
进一步地,前述的汽轮机发电机组中的锅炉给水循环除氧系统,其中,在回水管路上设置有能调节凝结水流量的回水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82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