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油质量快速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312087.0 | 申请日: | 2015-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49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汤新华;陈秀琼;林晓丽;陈海燕;蓝惠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油 质量 快速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食用油质量快速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鉴别劣质油的方法主要还是化学技术的方法,采用化学检测的方法一般是需要加有机试剂进行萃取、分离等预处理步骤之后才能进行测试,前处理过程操作复杂并且会使用到有毒的有机试剂。而市面上报道的一些精密仪器例如利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进行鉴别劣质油的方法则需购置非常昂贵的大型仪器,并且对仪器的存放环境以及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非常苛刻,不能实现现场实时检测;目前也有使用到荧光检测来鉴别劣质油的方法,不过同样也需要用到化学提取前处理,所用的仪器也是比较昂贵例如岛津公司的荧光仪器,且有些使用到三维荧光的方法还需要大量的后续数据处理。市面上的快速鉴别劣质油的方法如德国德图的极性组分的方法只是针对煎炸油的效果较好,并且检测温度需要控制在40-200℃之间,另外每次检测结束后都需要对探头进行清洗,清洗的程序比较麻烦;而现存的通过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检测来鉴别是否为劣质油的方法则由于不法分子的精炼技术的提升而区分不出劣质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食用油质量快速检测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食用油质量快速检测方法,所述食用油在365nm光源激发下的荧光值为y,该食用油中的营养成分与荧光值y的关系式如下:
y=7.571x1+2.501x2+1.269x3-95.759(R2=0.947)
其中:
x1为饱和脂肪酸
x2为单不饱和脂肪酸
x3为多不饱和脂肪酸
R为相关系数;
当y≥100时,判定为所述食用油品质合格。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只需测试食用油整体的荧光值,而不需对油样中单种物质一一进行检测,避免了萃取分离等繁琐的前处理步骤,可以实现对食用油质量的便捷快速检测,无需添加任何有机试剂,无需进行任何前处理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金龙鱼大豆油的荧光值与煎炸时间的关系曲线图(365nm光源激发)。
图2为鲁花花生油的荧光值与煎炸时间的关系曲线图(365nm光源激发)。
图3为金龙鱼葵花籽油的荧光值与煎炸时间的关系曲线图(365nm光源激发)。
图4为金龙鱼玉米油的荧光值与煎炸时间的关系曲线图(365nm光源激发)。
图5为金龙鱼菜籽油的荧光值与煎炸时间的关系曲线图(365nm光源激发)。
图6为金龙鱼大豆油的极性组分含量与煎炸时间的关系图。
图7为金龙鱼调和油的极性组分含量与煎炸时间的关系图。
图8为金龙鱼玉米油的极性组分含量与煎炸时间的关系图。
图9为金龙鱼葵花籽油的极性组分含量与煎炸时间的关系图。
图10为鲁花花生油的极性组分含量与煎炸时间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食用油质量快速检测方法,所述食用油在365nm光源激发下的荧光值为y,该食用油中的营养成分与荧光值y的关系式如下:
y=7.571x1+2.501x2+1.269x3-95.759(R2=0.947)
其中:x1为饱和脂肪酸,x2为单不饱和脂肪酸,x3为多不饱和脂肪酸,R为相关系数;
当y≥100时,判定为所述食用油品质合格。
食用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甘油三酯,还有一部分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等,甘油三脂中脂肪酸基团(RCOO-)占甘油脂的绝大部分,所以甘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主要由脂肪酸的性质决定的。脂肪酸由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的脂肪酸组成,且绝大部分是有偶碳直链基团的,不饱和酸根据所含的双键的多少分为一烯酸(油酸)、二烯酸(亚油酸)、三烯酸(亚麻酸)和多烯酸。大多数不饱和烯酸是顺式结构,所以,食用油中的荧光发光中心主要集中在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和脂肪酸中的C=O基团中。
一、验证食用油营养成分与荧光值之间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120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