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炭碳化程度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2437.5 | 申请日: | 2015-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37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泽旺;谢刚;陈荣地;连国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27/04 | 分类号: | G01N27/04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1 | 代理人: | 麻艳 |
地址: | 36102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 程度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测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竹炭的碳化程度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竹炭是以三年生以上高山毛竹为原料,经近千度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炭。竹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其分子细密多孔,质地坚硬,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净化空气、消除异味、吸湿防霉、抑菌驱虫,具有良好的实用作用。竹炭若要实现良好的吸附作用,必须要进行碳化处理,然而经抽样测试发现,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大部分竹炭产品碳化程度不高,从而并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鉴于当前现状,本发明人致力于发明一种针对竹炭碳化程度的检测装置,从而能够很方便地判断竹炭是否经过了碳化处理,以及其大致的碳化程度,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竹炭碳化程度测试装置,其可直观测试竹炭是否经过碳化处理以及碳化程度,使用方便。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竹炭碳化程度测试装置,包括处理器模块以及分别与之连接的碳化程度检测电路、电源电路和输出电路,其中,碳化程度检测电路检测待测竹炭信号,并送入处理器模块进行采样处理,由处理器模块根据处理结果控制输出电路的输出结果;所述电源电路还分别连接碳化程度检测电路和输出电路,分别为处理器模块提供、碳化程度检测电路和输出电路供电信号。
上述碳化程度检测电路包括两个电极,5个电阻,1个二极管和1个三极管,所述第二电极J7接地,第一电极J6连接第二电阻R5的一端,第二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三、第四电阻R6、R7的一端和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经由第一电阻R3连接供电信号,且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作为连接处理器模块的第一输出端signal_1;所述第三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供电信号,第四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供电信号,而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经由第五电阻R8接地,且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作为连接处理器模块的第二输出端signal_2。
上述电极采用螺栓。
上述测试装置还包括电源控制电路,所述电源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输出端分别连接处理器模块、碳化程度检测电路和输出电路,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一个震动开关、3个电阻、2个电容、2个二极管、1个三极管和1个MOS管,所述震动开关S3的一端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另一端分别连接第六电阻R18的一端、第一电容C11的正极和第二二极管D4的阳极,第六电阻R18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1的负极连接后共同接地;所述第二二极管D4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三二极管D5的阴极和第七电阻R19的一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5的阳极作为电源控制电路的控制端与处理器模块连接,而第七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5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第八电阻R13的一端和MOS管Q6的栅极,第八电阻R13的另一端与MOS管Q6的源极连接后共同连接电源电路的输出端,而MOS管Q6的漏极连接第二电容C13的正极,且MOS管Q6的漏极输出所述供电信号;所述第二电容C13的负极与第二三极管Q5的发射极连接后共同接地。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利用竹炭具有导电性、且其导电率与碳化程度直接相关的原理,通过测量竹炭的导电率,从而判断其碳化程度的高低,测试方法简单、直观;且本发明三档输出,测试结果直接明了,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架构图;
图2是本发明中碳化程度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中处理器模块的电路图;
图4是本发明中电源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本发明中输出电路为屏显形式的电路图;
图6是本发明中输出电路为语音形式的电路图;
图7是本发明中电源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竹炭碳化程度测试装置,包括处理器模块以及分别与之连接的碳化程度检测电路、电源电路和输出电路,下面分别介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24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