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管道减振的大阻尼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510272382.8 | 申请日: | 2015-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27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柳勇;刘洲洋;张克龙;胡大炜;林原胜;白凡;戴春辉;代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3/10 | 分类号: | F16L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捷诚信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221 | 代理人: | 王卫东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管道 阻尼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减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管道减振的大阻尼支架。
背景技术
管道是工业系统中将空压机、水泵等动力设置连接的常用部件,担负吸入和输送流体的任务,由于管道的吸入口和输出口存在一定的压力差,空压机和水泵的质量和机械组装均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误差,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由于温差会产生一定的局部压力,当流体中存在气泡时,会影响流体的正常流动,从而使得管道产生振动和噪音。管道发生振动时,会破坏其内部的结构物,导致管道的使用寿命缩短,同时,管道振动产生的噪音会污染环境。
为了避免管道由于振动发生损坏,通常在管道外设置支撑架,并在管道与支撑架之间设置橡胶材料,由于橡胶材料的阻尼较小,且与支撑架之间为刚性接触,难以较大幅度抑制管道的振动;当管道用于高温环境时,橡胶材料会蠕变变软,导致管道和支撑架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当管道发生振动时,支撑架不能起到支撑作用,加速管道的损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管道减振的大阻尼支架,能够缓解管道的振动,延长管道的使用寿命,降低管道的使用成本。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管道减振的大阻尼支架,包括支撑架、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所述第一管夹与第二管夹相对设置、形成容纳管道的空间后,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夹和第二管夹之间设置有第一固定夹和第二固定夹,所述第一固定夹活动连接于第一管夹的内侧,所述第一固定夹的形状与第一管夹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固定夹活动连接于第二管夹的内侧,所述第二固定夹的形状与第二管夹的形状相匹配;
所述第一固定夹与第一管夹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一记忆合金管,所述第二固定夹与第二管夹之间设置有若干第二记忆合金管,所述第一记忆合金管和第二记忆合金管均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管夹和第一固定夹之间留有缓冲间隙,所述第一记忆合金管位于缓冲间隙内;所述第二管夹和第二固定夹之间留有缓冲间隙,所述第二记忆合金管位于缓冲间隙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固定夹的外侧开有若干用于放置第一记忆合金管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二固定夹的外侧开有若干用于放置第二记忆合金管的第二安装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若干第一记忆合金管均沿第一固定夹的径向设置,所述若干第二记忆合金管均沿第二固定夹的径向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固定夹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固定轴,所述第一管夹与第一固定轴对应之处开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管夹通过第一固定轴与第一固定卡固定;所述第二固定夹的外侧设置有第二固定轴,所述第二管夹与第二固定轴对应之处开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管夹通过第二固定轴与第二固定卡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固定轴的直径,所述第二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二固定轴的直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有第一记忆合金管和第二记忆合金管的内部均填充有阻尼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阻尼材料为沙粒、金属阻尼丝或者胶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撑架和第一管夹连接之处设置有垫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用于管道减振的大阻尼支架包括第一记忆合金管和第二记忆合金管,第一记忆合金管和第二记忆合金管均采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形状记忆合金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发生形变,外力消失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因此,当管道受到振动或者冲击力时,第一记忆合金管和第二记忆合金管能够先发生变形,缓冲管道受到的振动和冲击,然后再恢复原有的形状,将管道推回到原来位置;同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相变滞迴过程吸能能力,能够吸收管道受到的振动或者冲击力,即第一记忆合金管和第二记忆合金管在变形-恢复的反复过程中,能够消除管道的受力,避免管道内部的结构物被破坏,能够延长管道的寿命,降低管道的使用成本。
(2)本发明的用于管道减振的大阻尼支架,第一记忆合金管和第二记忆合金管内均填充有阻尼材料,阻尼材料具有流动性,在对应的第一记忆合金管或第二记忆合金管受到振动或者冲击产生变形时,其变形部位内部的阻尼材料受到挤压而流到管内其他地方,阻尼材料自身与管壁之间的摩擦会将能力转化为热量耗散倒,达到吸能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2723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