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方法与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106995.4 | 申请日: | 2015-03-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30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 发明(设计)人: | 于彩霞;王彦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 代理公司: | 四川君士达律师事务所 51216 | 代理人: | 芶忠义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绕射再 聚焦 识别 尺度 质体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地震成像数据获得反射界面倾角场;所述地震成像数据包括反射信息与绕射信息;
S2、根据所述地震成像数据获得反射界面倾角场,由线性滤波算子,得出去除反射界面信息的剩余地震数据,其中,所述剩余地震数据包含未完全聚焦的绕射波场;
S3、由分离出的未完全聚焦的绕射波场,利用速度分析方法,重新对过偏移或欠偏移的绕射波进行偏移速度分析;
S4、根据所述剩余地震数据与剩余绕射波偏移速度,利用偏移算法,完成绕射波再次聚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反射界面倾角场的获取步骤包括:
通过局部平面波微分方程,建立反射界面倾角与地震成像数据之间关系表达式;
根据初始地震倾角与线性滤波器,得出预测出的反射数据,通过最小化反射预测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残差的平方和,由正则化算法逐步逼近真实地震倾角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地震数据通过地震成像数据减去反射预测数据获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所述偏移速度分析的方法包括针对时间偏移的速度延拓方法和适用于深度偏移的速度延拓方法。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所述偏移算法为叠后时间或深度偏移算法。
6.一种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倾角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地震成像数据获得反射界面倾角场;所述地震成像数据包括反射信息与绕射信息;
分离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震成像数据获得反射界面倾角场,由线性滤波算子,得出去除反射界面信息的剩余地震数据,其中,所述剩余地震数据包含未完全聚焦的绕射波场;
速度分析模块,用于由分离出的未完全聚焦的绕射波场,利用速度分析方法,重新对过偏移或欠偏移的绕射波进行偏移速度分析;
再聚焦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剩余地震数据与剩余绕射波偏移速度,利用偏移算法,完成绕射波再次聚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倾角获取模块包括:
关系建立模块,用于通过局部平面波微分方程,建立反射界面倾角与地震成像数据之间关系表达式;
真实地震倾角场获取模块,用于根据初始地震倾角与线性滤波器,得出预测出的反射数据,通过最小化反射预测数据与所述地震数据残差的平方和,由正则化算法逐步逼近真实地震倾角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地震数据通过地震成像数据减去反射预测数据获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速度分析的方法包括针对时间偏移的速度延拓方法和适用于深度偏移的速度延拓方法。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利用绕射再聚焦识别小尺度地质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算法为叠后时间或深度偏移算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10699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动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实时监测方法
- 下一篇:通道式人员放射性监测仪





